趙偉仁

科技結合醫療 盼癌症患者早診斷早治療 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權威:科技推演比我預期快 中大醫學院院長 趙偉仁教授

健康
到訪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Philip)辦公室,我的眼球,即時被陳列櫃上的「高達」和「鐵甲萬能俠」Figures吸引,趙教授和我們的攝影師,則談起了相機鏡頭。

從趙教授的模型、攝影、繪畫嶺南派國畫等專長及興趣可知,這位獲獎無數、蜚聲國際的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權威、香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的第一人,極著重細節和追求穩定感,「我唔係一個隨便發表意見嘅人,細個上堂,老師問問題我唔會搶答,我會觀察同思考,然後畀一個我認為較正確、宏觀、中肯嘅意見,呢個就係我。譬如我做手術時,我會喺手術前有一個大方向同計劃,有板有眼。當然如果處理急症時就要隨機應變啦,但我會比較喜歡盡快控制環境,睇清楚先去做決定。」他說。

(圖片來源:)

趙偉仁 趙偉仁教授分享自己做事猶如畫國畫,先決定,後行動(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偉仁教授分享自己做事猶如畫國畫,先決定,後行動(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國畫訓練人生規劃

我們短短傾談數分鐘,其「國畫論」已為我帶來了重大啟發,「國畫同西洋畫嘅最大分別,就係西洋畫你喺上顏色之後,仲可以慢慢去執,國畫就唔可以用顏色去冚墨色,因墨色係冇嘢可以冚得到嘅,所以劃上一筆後,定咗型就幾難改動,你一定要喺腦海裡面有個構圖同計劃,跟住個Plan慢慢去畫,同時亦有前後之分,有某啲位置你畫完要等水墨風乾,先至可以畫第二度,你唔可以調轉個次序,呢個就係國畫,當中可能帶有中國文化傳統元素,我哋中國人習慣有個計劃先會去做事,好少做事前先決定計劃。」

跟隨醫生父親步伐行醫的他,性格與行事作風是否受到父親影響?「冇呀,我嗰個年代嘅家長,邊會咁得閒逐個仔女睇住,管教細路會多講原則,少去Micro-manage。」他笑著說:「其實我好鍾意嗰個年代,嗰陣時我哋好Free,同學間競爭又唔多。我由小學到中學讀喇沙,喇沙係資助學校,教學理念係『有教無類』,無論你嚟自乜嘢家庭背景,有錢冇錢、住邊度都好,大家都喺同一間學校成長,我能夠認識到好多來自唔同家庭背景嘅朋友,對我嘅成長有好大啟發。我而家做醫生要照顧唔同階層同背景嘅病人,喺我成長時母校拉闊咗我嘅視野同接觸面。」

我問:「作為家中長子,你有冇大哥嘅壓力?」

他說:「我爸爸唔係嚴父,係慈父嚟嘅。我冇乜大哥壓力,唯一一個壓力就係做醫生。因為我爸爸有好多朋友,個個朋友都同我講:『你大個做醫生、你大個做醫生!』不停咁Repeat。第一,有少少潛移默化啦;第二,如果嗰個屋企本身係做嗰一行,你都會接觸多啲、會知多啲,自自然然都會優先考慮做同一行業。」

趙教授決定讀醫之前有否掙扎過?有沒有放棄過某些東西,例如國畫呢?

「我鍾意幫助別人,又喜歡讀書,能夠用知識去幫助別人嘅行業,似乎都係專業為主,而我嘅父母都係醫護,年輕時經常去爸爸嘅診所,所以我好容易就做到決定。你問我有冇諗過做畫家,有嘅,但媽媽話畫家生活太艱辛,勸我唔好選擇做畫家。而我成長喺70年代,科技上有好大突破,嗰時最令我著迷嘅就係太空計劃,中間有段時間我真係好想做太空人,亦幻想過駕駛機械人。」

我:「其實你嘅願望已經達成,你同團隊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開展醫療機械人研發,已經係一個好大嘅突破。」

他:「都可以咁講!」

趙偉仁 趙教授結合科技與醫療,專注研究機械人微創手術,與世界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協力推動醫療創科。(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教授結合科技與醫療,專注研究機械人微創手術,與世界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協力推動醫療創科。(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高達為正邪定分界

童年走進科幻世界,「認識」了《鐵甲萬能俠》杜劍龍,《機動戰士高達》阿寶,和《星空奇遇記》冼樸等角色之後,趙教授往後的人生受到了甚麼影響?

「潛移默化下可能係鋤強扶弱嘅精神,所以點解我會鍾意喺公營醫療機構做事,因為可以幫到好多弱勢嘅病人。我覺得《鐵甲萬能俠》同《高達》係兩個轉折,1973年嘅『鐵甲萬能俠』每次出場都係同一個模式,都係打嗰啲壞人,睇多咗,你會問點解佢唔一開始就出絕招去搞掂壞人?點解要搞合體?點解唔一開始就合晒體呢?你會去質疑,但去到1979年嘅《高達》完全係另一個啟發。睇《高達》時我剛剛由小朋友長大成青少年,領悟到原來呢個世界冇分正邪,你企喺唔同位置,做唔同嘅嘢,其實代表你背後嘅理念,嗰個理念冇絕對啱或錯。到咗而家呢個年紀,發覺除咗個主角嘅光環,如果你從『自護軍』角度去睇,原來『高達』係一個白色惡魔,你就知道大家守護嘅原則唔同,就會企喺人哋嗰邊諗一諗,起碼能學會有一點包容,唔使一定要去到戰爭,大家諗一個概念,可以『和而不同』,我覺得咁先係現代社會應該行嘅方向,唔好不斷火上加油,做極端的事情。」

趙偉仁 趙教授的高達模型(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教授的高達模型(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偉仁 趙教授的鐵甲萬能俠模型(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教授的鐵甲萬能俠模型(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趙教授結合科技與醫療,專注研究機械人微創手術,與世界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協力推動醫療創科。他曾表示在現時的機械人手術過程中,腹腔鏡如同我們的眼睛,機械臂就是我們雙手,外科醫生則是大腦。科學、藝術皆強的他,除了繪畫,我有理由相信他童年時,已經接受過不少「操練」— 打機。

「我哋成長年代,就係遊戲機出現嘅年代。早過紅白機,我打『雅達利』(Atari),經典遊戲有『太空侵略者』。我哋係第一代人睇住個畫面去操控,既訓練到手眼協調,當習慣咗之後,到我做咗外科醫生、微創手術來臨呢個時代,我哋已經好接受睇住個畫面去操作,而唔需要開大刀去做手術。」

「對你嚟講科技係預期中嘅進階,定係比想像中快咗、慢咗?」我問。

「科技嘅推演比我預期快,我哋做微創做十零廿年已經有機器人,而下一個潮流就會係內鏡手術,唔使開刀都醫治到疾病。我哋外科醫生係推演手術領頭人,外科醫生一般都希望有更好嘅技術,去減低病人併發症發生率,達到完全清除腫瘤嘅高質手術。微創手術減少傷口痛楚,加快病人手術後復完,而機械人手術令到手術過程更精準,達到手術清除癌症嘅高標準。未來內鏡無創手術能達至無痛手術嘅較果,開好細嘅刀口都會痛,但內鏡手術做完之後就只有輕微或者完全無痛。點樣能夠令到大部份要手術治療嘅病人,都能夠接受內鏡手術、即係經過胃鏡、腸鏡去做手術而唔使開刀呢?一定要搵到早期嘅癌症,但點樣令病人早診斷早治療呢?第一其實有好多國家巳經推出癌症篩查計劃;第二,內鏡亦已經開始利用AI提升診斷能力,有好多AI技術將會喺未來幾年推展,我哋內鏡中心已經開始應用AI,希望可以增加我哋早癌嘅診斷率。第三,中大盧煜明校長嘅『無創產前檢查』技術,已經用喺癌症,你抽滴血,第時都已經可以診斷到癌症。呢幾樣嘢嘅推展,最後結果就係早診斷!」

趙教授在中大身兼多職,除了是醫學院院長,還是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以及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每天科研、教學、治療、其他多項專業職務,工作如此忙碌,私人生活又怎樣安排?

「我好幸運,因為我喺學生時代已經追到我嘅終身伴侶,就係我太太,佢係我大學同班同學,佢都係醫生。我哋拍拖開始已經知道大家都好忙,你諗吓,做實習醫生基本上都見唔到大家。」他說。

「個信任嚟自邊度呢?」我問。

「第一,我哋學生時代已經認識,第二,我哋喺做人處事嘅Principle好夾。第三,我哋三個小朋友都大晒嘞。每個人生、每個階段都唔同,你問我十幾年前,我專注學術但唔會好忙,都有時間畀屋企。再之前、生小朋友嘅時候,我喺公立醫院做醫生,都有陪佢哋成長(笑)。到咗而家,佢哋個個都讀大學喇,各有各忙,我可以習中精神處理院長嘅工作。」趙教授上任中大醫學院院長一年,太太在他接任前已絕對支持,「呢一年佢都有幫我手,有好多應酬活動佢都有出席支持。譬如早前我哋中大醫學院有個Alumni Homecoming活動,我哋兩個都係中大醫學院畢業生,好自然地太太都有參與,替我招呼醫學院嘅舊生。」

趙偉仁 「人生係會帶住一啲遺憾」趙教授認為做人不要認命,不過要接受現實。(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人生係會帶住一啲遺憾」趙教授認為做人不要認命,不過要接受現實。(圖片來源:東方新地)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讀醫的大兒子今年25歲,趙教授和太太相對早婚。他怎樣規劃人生、怎樣平衡家庭和工作?「我哋27歲結婚,我覺得人生冇辦法完全計劃,但你可以每3至5年定一個計劃,因為每個人生階段有唔同focus,如果一個人嘅性格永遠希望自己停留喺20歲,咁你50歲都可以追求自己喺20歲時嘅目標,但我就覺得每隔3至5年,我嘅人生目標都會有所改變,所謂Achievement同目標,同你真正達到嘅未必相符,有可能時機不與我,天時地利唔啱,但我又覺得唔需要認命,不過要接受現實!講真我係一個熱血追夢嘅人,你熱血過、追求過,唔成功不緊要,但起碼有試過,你唔做,成功嘅機會永遠就係零,你盡力做,就有機會成功。」

我有感而發,「教授你呢番說話撐起好多人,特別係人到中年自覺『飲恨』嘅一群。」

他完全明白,「人生係會帶住一啲遺憾嘅,你覺得自己可以達到所有目標?冇可能!有啲嘢明明唔啱自已,試嚟都無謂,更加唔需要同人比較,要對自己嘅性格同能力有所理解,知道自己有乜嘢限制我喺性格、背景上同前任嘅中大醫學院院長們都唔一樣,可能最接近嗰位係鍾尚智教授,因為佢同樣係微創外科及內鏡手術醫生,而我同佢喺醫學院發展嘅唔同時期,面對嘅機遇同問題都唔同,所以我喺計劃同做決定時從來唔會同別人比較。我3、40歲時從來冇諗過自己會做醫學院院長,甚至乎冇諗過進入醫學院做教授、做研究教學工作,我只係想幫助病人,我喺25至30歲時只係想做一個好嘅外科醫生,救到人,好簡單。我好相信中國人講嘅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幫助我計劃唔同階段嘅人生。」

撰文:陳小芝
編輯:侯聖樺
攝影:馮凱宜

0

圖片來源:東方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