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

【若善健談】運動傷膝 修復再生

健康
近年香港的運動風氣盛行,不僅是職業運動員,就連業餘跑手都經常要面對膝痛的問題。膝蓋結構看似簡單,實則由骨骼、軟骨、韌帶、肌腱等多個重要組織構成,每個部分都有可能是疼痛源頭。因此,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準確診斷是關鍵第一步。

臨床診斷過程中,醫生會先了解病人疼痛的時間、病歷、位置和特徵,再進行全面檢查。必要時,會借助超聲波檢查膝關節軟組織,或透過磁力共振掃描評估半月板或軟骨等內部結構。診斷重點包括判斷疼痛是否源於過度訓練,或是存在受力不均、關節變形、肌肉張力失衡等潛在問題。

以長跑愛好者為例,膝痛最常見的成因是軟骨勞損、肌腱或韌帶損傷等。除處方藥物等保守治療外,再生療法已成為新興的治療選擇,當中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療法(PRP),獲得較多醫學文獻支持。血小板除了具止血功能,更富含生長因子,有助修復受傷組織,控制炎症及緩解疼痛。而PRP正是透過提取病人自身血液中的血小板,再注射至受損部位,以加速癒合。此療法對運動員尤其適合,因它有效縮短康復時間,讓他們盡快重返賽場。不過,膝關節結構複雜,注射位置必須精準,才能發揮最佳治療效果。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自我修復能力會逐漸下降, 儘管PRP能加速肌腱、韌帶、軟骨及骨骼組織的修復進程,在與年齡相關的組織退化方面的療效顯著,但實際效果因人而異。

另一種較廣為人知的再生療法是透明質酸注射,主要用於改善關節潤滑度,並降低炎症反應。有醫學研究比較了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案,結果顯示,效果最好的是透明質酸配合PRP的複合治療,其次為單獨使用PRP,而單獨使用透明質酸的效果相對較弱。

接受PRP後,患者通常需要短期休養。部分患者在注射後頭幾天,或會感到輕微至中度的疼痛或僵硬,但不適通常會逐漸緩解。其後,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恢復運動。有醫學意見認為,在初期的恢復階段,適度活動反而有利於促進治療效果。

當康復進度不如預期,例如原應在四至六週內康復的傷勢未見改善,或是客觀檢查雖顯示康復,但仍持續感到疼痛,這些都是膝關節傷患演變為慢性痛症的警號。因此,一旦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求醫。切勿抱持「忍一忍就會好」的心態,及時接受適當治療,才能早日擺脫困擾,重拾運動的樂趣。

撰文:李旭明醫生
疼痛醫學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