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護心不只運動
「我沒有超重,生活健康,又經常運動,心臟病又怎會跟我扯上關係呢?」筆者遇過不少運動愛好者,都有類似想法,以為只要勤做運動,就萬事無憂。然而,最近有病人,在跑步時突然心絞痛,最終須緊急入院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進一步檢查發現,其膽固醇指數比正常值高出一倍。追查其家族病史,原來其父母及近親都有膽固醇問題,當中更有一兩位家族成員年約四十時就需要通波仔。這位病人屬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人士,卻渾然不知。
血管病變的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通常待血管狹窄到一定水平,影響心肌血液供應時,才會出現臨床表徵。值得注意的是,經常運動的人由於整體心肺功能較佳,代償能力較強,反而較難察覺早期症狀。
預防心臟病,運動固然重要,但並非唯一關鍵。從醫學角度而言,預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初級預防著重疾病發生前的預防,主要針對高風險族群,透過改善生活方式,如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煙等,以預防疾病。許多人誤以為初級預防等同完全排除藥物治療,事實上,特定情況下,藥物介入亦屬必要。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即使未出現心血管疾病,仍需及早使用藥物控制血脂。二級預防是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透過抗血小板及降血脂藥物等藥物治療,預防復發。三級預防則針對病情持續或多次復發的患者,著重控制及穩定病情,和預防併發症,以維持較佳的生活質素。
這三個層次中,初級預防最為關鍵。前述病例正好說明,即使維持運動習慣,也不能忽視基因遺傳等危險因子。建議年約40歲人士,尤其男性,需每年進行全面的心血管健康評估,包括血脂檢查和糖尿病篩檢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
相關危險因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
心臟病並不是「男人專利」,女性的發病風險在更年期後有顯著上升。因為更年期前,雌激素具有保護作用,使女性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而女性心臟病發作時的症狀往往不典型,除了胸痛外,還可能出現牙齦痛、肩頸痛等,這些非典型症狀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延誤就醫時機。
要預防心臟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固然重要,但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同樣不可或缺。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尋求醫療協助,應及早做好預防工作,包括定期檢查和及早控制風險因素,才能避免疾病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撰文:曾振峯醫生
心臟科專科
(內容由暉致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