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 濕疹發炎莫輕視
濕疹是門診中較常見的兒科問題之一。不少家長誤以為濕疹只是皮膚過敏,低估其潛在風險,因而拖延求醫。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七歲男童的個案。他長期患有濕疹,但因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他自己又不愛整潔,常用髒手抓癢,導致皮膚破損,細菌入侵。最終整隻手紅腫劇痛,看起來猶如食肉菌感染,並伴隨高燒。化驗後證實為甲型鏈球菌感染,引致蜂窩性組織炎,需要立即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這宗個案提醒我們,濕疹若處理不當,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濕疹是一種跟基因、環境及免疫系統息息相關的慢性疾病。每位患者的誘因及病徵表現都不同,但當皮膚進入發炎階段,症狀往往十分明顯,包括皮膚出現紅腫、劇癢,甚至癢得難以入睡,令患者抓至流血、皮膚破裂。若情況長期未受控,甚至有機會因皮膚破損而導致細菌感染。家長若能及早察覺,並盡早求醫,可避免進一步惡化。
治療上,醫生會根據濕疹的嚴重程度和發炎階段,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案。若出現紅腫發炎,需使用類固醇藥膏,一般為期一至兩星期。當病情受控後,可轉用非類固醇藥膏作長期護理。類固醇可迅速減輕發炎、止癢、預防感染,加快皮膚修復,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是安心有效的。而非類固醇藥膏則有助修復皮層、補充蛋白質、減低對外界致敏原的反應,是長期管理的重要一環。
除了藥物治療,日常護理亦非常重要。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但可以調節家居環境,例如將室溫保持在25至26度,並避免孩子過度出汗。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保持38度以下,以免洗去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清潔雙手時應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無防腐劑的產品,並在洗手後即時塗抹保濕品,加強皮膚屏障功能。在護理細節上,家長可為嬰兒剪短指甲、戴上棉質手套,避免抓傷皮膚。市面上亦有濕疹專用的睡衣與潔膚產品,有助提供滋潤,減少夜間痕癢。
濕疹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疾病,其病情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花粉、塵蟎、牛奶蛋白等常見致敏原。隨着孩子成長,壓力、情緒波動及睡眠不足亦會干擾免疫系統,導致濕疹反覆發作。儘管如此,只要配合正確護理、良好生活習慣、適當用藥及定期覆診,大部分兒童都能逐步康復。家長如有疑慮,應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減輕孩子的不適與影響。
撰文:張錦流醫生
兒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