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若善健談】 小兒濕疹無憂「類」

健康
近年很多研究顯示,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濕疹發病率明顯上升,約兩至三成的兒童有濕疹或過敏。濕疹的成因相當複雜,空氣污染、天氣轉變、過敏體質、接觸致敏原、飲食習慣及壓力等,都可增加發作風險。此外,有本地大學研究指出,過度清潔和頻繁消毒,可能會破壞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加上部分潔膚和消毒產品含防腐劑或香精等致敏成份,有機會引發過敏反應。濕疹孩子的家長在這方面要多加留意。

治療濕疹是一場持久戰,除了要有耐性,還需要正確的醫學知識,切勿因謬誤而影響子女的健康。例如,有家長看到朋友的孩子對雞蛋過敏,就要自己的孩子戒蛋。盲目戒口可導致營養不均,影響孩子的發育成長。如懷疑食物過敏,應透過皮膚點刺測試或抽血檢查確認。另有家長誤以為皮膚有傷口時不能使用類固醇,然而如果傷口是因為濕疹太癢而抓破,則更需要類固醇來消炎,避免情況惡化。但若傷口已受感染,應先用抗生素控制,再考慮類固醇治療。
當濕疹尚處於輕微階段時,如盡早作出干預和處理,不僅能較有效控制病情,更能減少日後使用強效藥物的需要。舉例來說,類固醇藥膏是治療濕疹的第一線藥物,有助消炎止癢。若家長因對使用類固醇有所顧慮而拒絕用藥,孩子的病情可能會逐步惡化,屆時或需使用更高劑量及更強效的類固醇藥物,治療時間亦有機會相應延長。

雖然類固醇藥膏療效明顯,但並非唯一選擇。當病情穩定後,我通常建議家長逐步轉用具消炎作用的非類固醇藥膏,而非一般潤膚膏。非類固醇藥膏的藥性較為溫和,更適合長期使用,有助緩解家長對類固醇副作用的憂慮。

此外,妥善管理環境因素也是關鍵。家長應避免讓孩子長時間接觸致敏原,盡量少買毛公仔、不使用地毯,並定期清洗床單和被褥,以減少塵蟎滋生。天氣炎熱時,出汗可能會加重濕疹症狀,應避免讓孩子在高溫下進行劇烈戶外運動,流汗後亦應盡快清潔身體。沐浴後,可先在病情較嚴重的部位塗抹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等待約30分鐘,藥物被充分吸收後才使用潤膚產品,以免稀釋藥物,影響療效。同時應以薄塗、少量多次的方式,預防皮膚乾裂及毛囊發炎的風險。

總括而言,治療濕疹應基於醫學建議,而非盡信坊間迷思或過度擔憂。家長要認識濕疹的成因與治療方式,才能確保孩子的健康與正常發展。

撰文:梁卓華醫生
兒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