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茶素 血管 兒茶素|兒茶素防癌護血管 6種茶兒茶素含量比拼 龍井/壽眉/烏龍/普洱邊款最健康?

兒茶素|兒茶素防癌護血管 6種茶兒茶素含量比拼 龍井/壽眉/烏龍/普洱邊款最健康?

飲食營養

廣告

品茶不僅能陶冶性情,其實還有益健康。有營養師指出,茶類當中普遍含有的兒茶素具有護心、促進代謝、預防食道癌及乳癌效果;茶類的發酵程度越低,兒茶素含量一般越高。營養師就拆解6種常見茶類,如綠茶白茶及烏龍茶的兒茶素含量,同時指出即使兒茶素含量較低,當中的「茶多酚」都可能帶有其他健康益處。

6種茶兒茶素含量比拼

台灣營養師林俐岑在其社交平台專頁「林俐岑營養師的小天地」發文,指發酵程度越低的茶,兒茶素含量一般越高,同時不同的發酵程度亦造就不同茶飲多樣風味:

1.綠茶

未經發酵工藝的茶飲,如三峽碧螺春、龍井茶及日本的玉露綠茶,均以高兒茶素著稱。

2.白茶

發酵程度約7至12%,如牡丹白茶、壽眉白茶,味道淡雅清新,口感溫和。

3.文山包種茶

屬於烏龍茶類中發酵程度最低的,約10至15%,產量大,易於購買。

4.高山烏龍茶

發酵程度在15至25%,屬輕度發酵茶,台灣是其最佳產地,含豐富兒茶素。

5.重發酵烏龍茶

發酵程度較高,約50至80%,如紅烏龍、東方美人茶,兒茶素含量較低。

6.全發酵茶

如紅茶和普洱茶,完全發酵,兒茶素含量極低。

兒茶素4大健康功效

林俐岑指出,兒茶素對身體有以下益處:

  • 抗氧化作用:兒茶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植化素,能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對細胞的損害,延緩衰老。
  • 促進代謝:兒茶素能提升新陳代謝率,特別是在運動時加速脂肪燃燒,對體重管理有輔助效果。
  • 改善心血管健康:研究顯示,兒茶素能降低壞膽固醇(LDL-c),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預防消化道癌症及乳癌

發酵茶的健康益處

林俐岑補充指經重度發酵的茶如紅茶或普洱,所含有的兒茶素雖然較低,但對健康仍有不少好處;其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如「茶多酚」,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有研究顯示,定期飲用紅茶和其他發酵茶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功能,支持心血管健康。普洱茶等發酵茶能促進腸道健康,改善消化功能,並可能調節腸道微生物。

此外,發酵茶中的咖啡因和茶胺酸組合能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同時帶來放鬆效果;茶多酚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分泌,進而有紓壓效果。

提高兒茶素攝取6大貼士

綜合而言,要增加透過飲茶攝取兒茶素效率,可以從茶的選擇、沖泡方式、飲用時機以及搭配飲食等方面進行優化。兒茶素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主要存在於綠茶中,尤其是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豐富。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 選擇高兒茶素含量的茶

  • 優先選綠茶:綠茶比紅茶或烏龍茶含有更多未經氧化的兒茶素,尤其是日本抹茶、煎茶或中國龍井。
  • 新鮮茶葉:選擇新鮮、優質的茶葉,因為存放過久的茶葉可能因氧化而損失兒茶素。
  • 抹茶更高效:抹茶是將整片茶葉磨成粉直接飲用,攝取的兒茶素比泡茶高出數倍。

2. 優化沖泡方式

  • 水溫控制:用80-85°C的熱水沖泡綠茶,避免過高溫(超過90°C),因為太高的溫度會破壞兒茶素結構。紅茶或烏龍茶則可用更高溫。
  • 延長浸泡時間:浸泡2-5分鐘,讓更多兒茶素溶解到水中,但避免過長(超過10分鐘),以免茶湯變苦影響口感。
  • 多次沖泡:第一泡通常釋放50-70%的兒茶素,後續幾泡仍有少量釋出,可充分利用茶葉。

3. 飲用時機

  • 空腹飲用:在飯前或兩餐之間喝茶,胃中沒有食物競爭吸收,能提高兒茶素的生物利用率。
  • 避免與含鐵食物同食:兒茶素可能與鐵結合形成不易吸收的複合物,降低吸收效率,因此避免與富鐵食物(如紅肉、菠菜)同時攝取。

4. 搭配飲食或添加物

  • 加入檸檬汁:維生素C能穩定兒茶素並增強其吸收效率。少量檸檬汁或柑橘類水果搭配綠茶是不錯的選擇。
  • 避免加奶:牛奶中的蛋白質(尤其是酪蛋白)會與兒茶素結合,降低其生物利用率,因此建議喝純茶。
  • 少糖或無糖:糖分不會直接影響兒茶素吸收,但過多糖可能影響整體健康目標。

5. 增加飲茶頻率

  • 少量多次:每天分2-3次喝茶(每次200-300毫升),比一次性大量飲用更能穩定提升血液中的兒茶素濃度。
  • 每日總量:研究顯示,每天攝取500-1000毫克兒茶素(約2-4杯優質綠茶)能顯著發揮抗氧化效果。

6. 保存茶葉與茶湯

  • 避免陽光與高溫:茶葉應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兒茶素氧化分解。
  • 現泡現喝:泡好的茶湯放置過久(超過數小時),兒茶素會因氧化而減少,建議盡快飲用。

要追求最大化兒茶素攝取,可以考慮直接食用少量抹茶粉(例如加入水或食物中),因為這樣能完整保留茶葉中的活性成分。同時,根據個人耐受度調整攝取量,因為過量兒茶素可能引起胃部不適或咖啡因過量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