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給的是我想要的嗎?」
他們真的不再在乎大家了嗎?
從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的角度來看,惡劣的伴侶關係無法改善,不一定是彼此不再相愛和在乎,亦不一定與溝通技巧欠奉有關。導致衝突或疏離可以是因爲伴侶在關係當中的情感需要不被滿足。他們也許感到被拒絕、被遺棄、不被愛、不被需要、不被重視、或是沒有掌控感等等。
當伴侶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親密關係容易變得沒有安全感。例如,會抱怨另一半每晚只顧玩手機的伴侶,其實是因為感到被忽略和無視,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不重要。而被埋怨的另一半則會覺得放工後想透過玩手機抒發壓力的方式不被諒解,以及工餘時間被控制。這些不滿可能會引發他在關係中感到被批判和否定的情緒,而隨之而來的行為和態度或會引起對方的不安、猜度,或誤解。這樣的循環容易破壞二人的關係,讓二人重複的「努力」趨於無效,愈走愈遠。
那麼,一段有安全感的親密伴侶關係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呢?
在現今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有着各自的角色與責任,我們很容易過分側重某一事情而顧此失彼。有些人可能側重在個人的事業發展,而忽略了照顧另一半;有些父母則可能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把伴侶關係放至一旁。 欠缺交集的生活容易增加關係中的疏離感,並忽略對方的需要。因此,有研究指出,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將伴侶關係放於優先位置的人更能給予對方足夠的安全感。這些伴侶更能與對方保持一致的步伐,理解對方的情感需要,有利於讓彼此的關係持續保鮮。
另外,很多人以為親密關係是靠著忍耐去維持的。原來,持續的忍耐和壓抑不會讓問題消失,反而會因為無效的溝通而累積怨懟。這些情緒一旦被觸發,彼此的關係更容易破裂。相反,在一段關係中有衝突和爭執未必是一件壞事,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二人的需要和不滿能夠被滿足和回應。若能夠透過爭執的裂縫再次聆聽、理解,和接納對方,二人的關係就有可能被修復。因此,保持有效溝通和具備修復能力的親密關係是帶來安全感的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盡力將最好的給予對方,可惜對方不但不領情,反而批評不斷。這樣的委屈和無力感容易讓我們在關係中傷痕纍纍。或許,不是我們給的不足夠,而是我們給的並非對方所想要的。在每段關係之中,我們總有進退失據之時。這些時候,我們有在給予對方想要的嗎?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伍靜瑤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參考資料:Johnson, S. M. (2012).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