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劍橋研究:1種飲食習慣有益腸道 減食物中毒/肺炎感染風險增加腸道益菌
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組成影響感染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45個國家、超過12,000名受試者的糞便樣本,發現腸道微生物的獨特「簽名」可以預測個人體內是否容易被腸道病原菌如肺炎克雷伯氏菌或大腸桿菌等細菌定殖。
這些病原菌屬於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一部分,雖然在健康腸道內含量低,但若因身體發炎或食物污染等因素增加,其數量過多時可導致嚴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35種保護性細菌 有助抵禦病原菌
研究人員進一步辨識出135種與腸桿菌科細菌無法共存的腸道細菌,這些「好菌」可能對抗感染發揮重要作用。其中,糞腸球菌(Faecalibacterium)尤為重要,因其能分解食物中的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維持腸道健康,並抵禦腸桿菌科病原體。
高纖飲食比益生菌更有效
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研究結果顯示,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例如多食用蔬菜、豆類和全穀類食品,有助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生長,從而抑制腸桿菌科病原菌的增殖。
相比之下,補充益生菌對腸道環境的影響較有限,難以改變整體微生物組成,因此對預防腸桿菌科感染的效果不如高纖飲食顯著。
高纖飲食或成未來方向
以往針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多數依賴動物模型,然而本研究發現部分結果與過去的動物研究有所不同。例如,過去普遍認為某些「好菌」可透過競爭營養來源來抑制「壞菌」,但該研究發現,有172種腸道細菌能與腸桿菌科病原菌共存,顯示競爭並非唯一影響腸道菌群的機制。研究人員指出,單靠補充益生菌來與病原菌競爭營養可能無效,反而應該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調整腸道環境,使病原菌難以生存。
肺炎克雷伯氏菌可導致肺炎、腦膜炎等嚴重感染,隨著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治療選擇日趨有限。因此,科學家正積極尋找新方法來控制這類細菌的傳播。
「隨著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我們能使用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少。最好的策略是從源頭預防感染,而改變飲食習慣就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劍橋大學獸醫學系的Almeida博士表示。
研究人員建議,通過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豆類及全穀類,不僅能為腸道「好菌」提供養分,還能產生有助於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從而減少腸桿菌科病原菌的存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