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瘜肉:無症狀的隱形危機,何時需要手術切除?

膽囊瘜肉:無症狀的隱形危機,何時需要手術切除?

生活健康
大家經常聽說鼻、胃和大腸會長瘜肉。所謂瘜肉,是指從黏膜層向外凸出的增生組織,而膽囊內壁黏膜也是瘜肉容易出現的部位。膽囊瘜肉在初期通常體積較小且沒有症狀,但隨著瘜肉逐漸變大,可能已發生細胞病變,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演變成死亡率高的膽囊癌。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膽囊瘜肉的成因,但推測與遺傳有關。此外,不良飲食習慣及40歲以上的人群也屬高危族群。因此,建議具有這三類風險因素的人士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由於膽囊瘜肉多數沒有症狀,通常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時,透過腹部超聲波偶然發現。

臨床上,大多數初次發現的膽囊瘜肉體積較小,平均直徑約為5至6毫米。有些瘜肉呈單一形式出現,而部分患者則可能同時出現多顆瘜肉。超過六成的膽囊瘜肉病例是由沉積的膽固醇「黏」在膽囊壁上形成,這類多屬良性的膽固醇沉積性瘜肉,又稱偽瘜肉。

其他瘜肉類型包括發炎性瘜肉、屬腺肌增生症的瘜肉及腺瘤。其中,腺瘤有5%的風險可能引發癌症。雖然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若瘜肉靠近膽囊出口,可能引起膽痛;若瘜肉部分組織脫落或體積較大,則可能導致輕微右上腹疼痛、腹脹、胃氣等消化不良症狀。

目前治療膽囊瘜肉的方法是進行手術,將膽囊及內部的瘜肉一併切除。但大家無需過度擔心,是否需要手術取決於瘜肉的體積。當膽囊瘜肉直徑達1厘米或以上時,癌變風險會大幅增加,甚至可能惡化為膽囊癌,因此即使沒有症狀,也需要切除膽囊。

手術通常採用微創方式進行,術後僅留下數個小傷口,患者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關於切除膽囊的後遺症,坊間仍存在不少迷思。其實,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並將膽汁送至消化道協助消化脂肪。一般來說,切除膽囊後,膽汁會直接流入腸道,可能會稍微減弱油脂消化,導致輕微消化不良或腹瀉,但通常身體會在短期內自然適應。

目前尚無醫學證實的膽囊瘜肉預防方法,主要依靠定期體檢,包括進行超聲波檢查。若首次檢查發現膽囊瘜肉體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密切監測瘜肉的增長幅度,並與醫生討論切除膽囊的適當時機。

專欄: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撰文:馬家榮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

馬家榮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
馬家榮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