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認知友善防四高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加上久坐不動、飲食不均、休息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令不少人在中年出現「四高」問題,即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及體重過高。從生理機制來看,「四高」問題會導致血管慢性發炎,進而促使β-澱粉樣蛋白在血管周圍積聚。β-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病理特徵,它在腦部的異常積聚會形成斑塊,導致神經細胞死亡。此外,長期壓力和睡眠問題亦會加劇慢性發炎,進一步促進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形成。然而,要有效預防認知障礙症,僅靠控制「四高」並不足夠。筆者建議應從三個層次著手。
第三級預防是針對已確診的患者,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再配合家庭照顧及社區支援,以減低併發症和失能程度。
第二級預防主要針對高風險人士,特別是有「四高」問題的中年人。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控制「四高」,減壓並採用地中海式飲食、維持運動及增加社交互動。研究發現,腦部會在深度睡眠期間清除β-澱粉樣蛋白,因此良好的睡眠品質及治療睡眠窒息,都對預防認知障礙至關重要。
第一級預防就是要建立認知友善的社會政策,為整體人口打造更健康的大腦環境。筆者建議成立專門的大腦健康辦公室(Brain Health Office),以統籌推動腦部健康的政策,並加強對照顧者的培訓和支援,消除對疾病的誤解。例如,很多人以為診斷認知障礙症僅靠眼底檢查及驗血,事實上,診斷主要依賴家人報告患者的症狀。
如阿茲海默症的患者,除了記憶力衰退外,還會出現判斷力下降、情緒和行為改變、語言表達困難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迷路、無法自理,甚至認不出親人。而路易體認知障礙症則較特別,患者除了出現幻覺(如看見小孩、昆蟲動物或與水有關的異象),還會發開口夢,並出現類似柏金遜症的症狀,如步態不穩、手震等。
許多人誤以為認知障礙症是不治之症,且無法預防。然而,及早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減緩病情發展,並預防併發症。雖然基因是影響個體行為、情緒與認知能力的重要因素,但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積極影響基因表達。透過培養年輕一代的抗逆力、壓力管理和解難能力,能幫助他們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具備更強的心理韌性和更高的生活質量。這不僅有助於心理健康,長遠還可降低市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撰文:戴樂群醫生 太平紳士
老人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