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昕去世|心臟病年輕化年殺7200人 8成猝死因心臟問題引致 熬夜、久重不動等6大壞習慣必戒

梁齊昕去世|心臟病年輕化年殺7200人 8成猝死因心臟問題引致 熬夜、久重不動等6大壞習慣必戒

心臟健康

廣告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次女梁齊昕昨晚(8日)被發現倒斃於筲箕灣一間服務式公寓,終年33歲。消息震驚社會之餘,也再次引起公眾對「年輕人猝死」問題的關注。心臟病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疾病,每年約7,200人死於心臟病,超過八成猝死個案與心臟問題有關。令人關注的是,心臟病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不少年輕患者在病發前並無明顯徵狀,錯過黃金急救時機,最終釀成悲劇。綜合醫學界意見,改變生活習慣有助預防心臟病風險,包括戒除不良飲食、避免長期熬夜、減少壓力等6大日常壞習慣。

梁齊昕去世目錄

梁振英:排除自殺及其他可疑

33歲梁齊昕,昨晚(8日)被發現倒臥於筲箕灣一服務式住宅單位內。警方回覆事件指,警方於晚上10時40分接獲職員報案,指33歲姓梁女住戶懷疑於單位內暈倒,救援人員接報到場時,發現女事主倒臥床上,當場證實死亡,案件列作「屍體發現」跟進,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梁振英則於今日(9日)清晨約5時在facebook發文證實梁齊昕離世,在帖文中寫道:「齊昕走了,走得很突然,沒有留下集言片語,只是安詳的躺在床上,前幾天她還主動去接種流感疫苗。感謝警方和法醫的調查,目前可以排除自殺和其他的可疑。感恩各位朋友在我們一家最困難時刻的關心、理解和慰問。」

絕大部份猝死由心臟問題引致

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指出,猝死定義為徵狀出現後一小時內的死亡個案;猝死個案佔八至九成是心臟問題引起,除了先天有潛伏性的心臟病患如遺傅性心肌肥厚,就以冠心病和心臟衰竭是最常見成因。也有少於5%患者心臟結構雖然正常,他們猝死的原因可能與遺傳性心律不齊(如布嘉達綜合症Brugada Syndrome)或藥物有關。由於心臟病漸趨年輕化,以致猝死病者的年齡亦愈來愈少,特別是吸煙人仕。

近年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四十多歲已患有此病並不稀奇,部分人第一次病發前可能不會出現任何徵狀,而忽略了患病的可能性。在2023年,本港因心臟病死亡人數有7258人,即每日約20人死於心臟病,也是本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僅次於癌症及肺炎,佔總死亡人數的12.8%,當中又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6.6%。

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前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心臟科專科醫生麥耀光曾指出,40歲以下人士心臟猝死多由先天性心臟疾病,如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引起,而SADS病徵不明顯,患者一般難以察覺心臟出現問題,如病發未獲及時急救,數分鐘內即可致命。因此,麥醫生建議本身有高危因素,例如家族病史、運動時出現心口痛、心悸等情況的人士,應盡快求醫作詳細檢查,透過基因測試、運動心電圖、心臟超聲波等診斷是否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

3大冠心病常見徵狀

醫管局資料指出,動脈粥樣硬化需要一段長長的時間形成,及至血管收窄亦可能不會呈現徵狀。但冠心病的徵狀可包括:

  • 心絞痛: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激動下產生心絞痛,病人胸前感到壓迫性的痛楚,有如被大石壓着,疼痛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休息數分鐘後可能會好轉。
  • 呼吸困難:因心肌得不到足夠血液,病人在活動時會感呼吸困難及疲累。
  • 心肌梗塞 (心臟病發) :病人在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休息或服用心臟藥物後心絞痛仍然持續。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心悸、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此情況必需緊急救治。

任何人若有高血壓、高血脂及膽固醇、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應儘早治療及控制,冠心病患者更應留意徵狀,避免發生致命的心肌梗塞

預防心臟病6大壞習慣必戒

1.戒高鹽高脂飲食

不少人因工作繁忙而經常進食快餐,但這類食物普遍高油、高鹽、高糖、低纖維,容易引致膽固醇積聚,增加動脈硬化及冠心病風險。宜多攝取蔬果、全穀類、低脂蛋白質食物,減少紅肉及加工食品的比例,有助心血管健康。

2.忌久坐不動

長時間缺乏運動會減弱心肺功能、增加肥胖三高風險,是誘發心臟病的潛在因素。建議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步行、游泳或騎單車,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及調節血壓。

3.忌高壓生活、長期精神緊張

慢性壓力會令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長遠損害心臟健康。應主動管理壓力來源,例如安排足夠休息、進行深呼吸或正念練習、與可信賴人士傾訴,提升心理韌性。

4.忌經常熬夜

睡眠不足會干擾荷爾蒙分泌,影響免疫功能與心血管修復,長期更會增加猝死、心律不整及高血壓風險。建議每晚保持7至8小時的高質素睡眠,避免深夜使用電子產品及過量攝取咖啡因。

5.忌吸煙

吸煙會加速血管老化與硬化,促使血栓形成,顯著提高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戒煙後心血管健康可逐步改善,與非吸煙者的風險差距亦會逐漸收窄。

6.忌高糖飲料

高糖飲品(如汽水、能量飲品)會促使血糖波動、提高三酸甘油脂水平,增加代謝綜合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用清水、淡茶或低糖飲品代替,減低額外糖分攝取。

台醫生:8成猝死個案與長期熬夜有關

台灣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早前於Facebook發文指,即使不煙不酒、注重飲食健康,但經常熬夜也會令身體急速變差,熬夜更會對身體造成8大傷害,如體重失控、免疫系統崩潰、皮膚狀況惡化、增加猝死風險、大腦功能衰退、癌症風險上升、消化系統受損,以及情緒波動大。

  1. 體重失控,發胖無法逆轉:熬夜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分泌,使人感到饑餓,導致暴飲暴食,特別是高熱量的宵夜,而夜間身體代謝率下降,攝入的熱量無法有效消耗,脂肪更容易囤積在腰腹,讓人變成易胖體質,減肥也變得更困難。
  2. 免疫系統崩潰:連續3天睡眠不足,身體的免疫細胞活性便會下降70%,這意味著防禦機制變弱,更容易感冒、生病,甚至腸胃功能失調,長期熬夜者還可能出現身體慢性發炎。
  3. 皮膚狀況惡化:熬夜導致膠原蛋白加速流失,使肌膚變得暗沉、鬆弛,黑眼圈、細紋、痘痘等問題接踵而至。
  4. 心血管健康亮紅燈:夜晚是心臟修復的關鍵時刻,但熬夜會導致心臟持續超負荷運作,增加血壓、心率不穩的風險。統計顯示,35歲以下猝死案例中,超過80%都與長期睡眠不足有關。
  5. 大腦功能衰退、記憶力下降:熬夜會影響大腦神經傳遞,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甚至「話到嘴邊卻想不起來」。研究顯示,常熬夜者的腦細胞死亡速度是正常人的2倍,35 歲時,也許已可能已擁有60歲的腦力。
  6. 癌症風險上升:褪黑激素,是人體的天然抗癌物質,但熬夜會抑制其分泌, 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者的癌症發病率比早睡者高40%。
  7. 消化系統受損:肝臟與腸胃在夜間進行修復與排毒,但熬夜打亂這一過程,使胃酸分泌失調,容易引發胃潰瘍、消化不良等問題。
  8. 情緒波動大: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的情緒調節中樞過度活躍,使人變得焦慮、暴躁,甚至增加抑鬱症的風險。

黃軒又引用研究數據指,35歲以下猝死案例中,超過80%都與長期睡眠不足有關,因連續3天睡眠不足,身體的免疫細胞活性便會下降70%,而經常熬夜人士腦細胞死亡速度是正常人的2倍、癌症發病率比早睡者高出40%。

延伸閱讀:

梁齊昕猝逝|梁振英二女梁齊昕猝逝 倒斃服務式公寓享年33歲 注意猝死10大先兆手腳痺屬警號
回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