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肌少症|長者缺乏運動易肌肉流失 6大肌少症徵兆平衡力變差要留意

長者肌少症|長者缺乏運動易肌肉流失 6大肌少症徵兆平衡力變差要留意

運動健身
【長者肌少症/肌肉流失/症狀/治療/運動】 肌少症是長者健康的隱形危機,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自然流失會導致體能下降,甚至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永森博士接受《日日健康》醫聊室訪問時指出,長者是肌少症的高危群體,主要因缺乏運動、營養不良及慢性疾病影響,強調透過及早檢測、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訓練,大多數長者可有效改善肌少症。

長者肌少症目錄

回到目錄

1.肌少症是甚麼?長者是患上肌少症的高危群族嗎?為甚麼?

肌少症即是肌肉流失,引致肌肉量減少、肌力及肌耐力下降,以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礙。營養不良、長期病患及缺乏運動鍛鍊都是肌少症的風險因素,長者的確是患上肌少症的高危族群。研究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肌肉量按年減少約一個百分點,而且肌力下降的速度比肌肉量的減少快三倍。因此,社會不能輕視肌少症所帶來的潛在隱憂。

回到目錄

2.出現肌少症的長者,通常有那些徵兆?

肌少症屬於慢性病的種類,相比傷風感冒的一般急性疾病,肌少症的病徵及症狀較為不明顯,患者普遍地不容易察覺自己出現肌少症。可是,長者或其照顧者可以觀察及留意以下狀況,以判斷肌少症的「徵兆」:

  • 肌肉萎縮(特別小腿、四頭肌及膊頭)
  • 力不從心
  • 行得比以前慢
  • 平衡力差
  • 生活上出現功能障礙,例如上落樓梯出現困難
  • 曾經跌倒

回到目錄

3.長者患嚴重肌少症會構成甚麼影響?

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及功能障礙是診斷肌少症嚴重程度的三大關鍵因素。肌少症大致可分為「肌少症前期」、「肌少症」及「嚴重肌少症」三個臨床階段。

  • 肌少症前期:特徵是肌肉量下降,出現輕微的肌肉萎縮,但並未造成明顯的肌力下降或日常生活功能障礙。
  • 肌少症:特徵是明顯的肌肉量下跌及肌肉萎縮,導致肌力出現明顯的減弱,甚或伴隨著日常生活功能障礙。
  • 嚴重肌少症:則代表無論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及功能障礙都十分明顯,日常生活活動大受影響,更甚的是不良於行,獨立地照顧自己的能力下降,需要他人協助進行日常活動。

值得一提,臨床上,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共存的發生率高達兩成,以女性、年老及骨折患者為主要風險因素。當長者同時患有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因跌倒而導致骨折的風險亦隨之上升。股骨骨折是長者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統計數字顯示,股骨骨折的長者當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在首六個月因繼發性的疾患而離世,另外有五成的骨折者永久地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回到目錄

4.有沒有方法檢測肌少症?能及早發現長者是否有此健康問題嗎?

醫護人員(例如註冊物理治療師)或長者健體導師可以透過量度肌肉量、前臂握力及步速來判斷長者是否出現肌少症情況。

肌肉量方面

醫護人員或長者健體導師可以應用「身體組成分析儀」來測量肌肉量。當測試員於分析儀輸入基本資料(例如性別、年齡及身高等)後,受試者手扶及赤足站在裝有電極的把柄及立板,讓微電流進入身體才探測,藉以得出「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即「四肢骨骼肌質量(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男士指數低於7.0千克/米2或女士指數低於5.7千克/米2屬於「低肌肉量」。

肌力方面

醫護人員或長者健體導師可以應用「手握力計」來測量前臂握力。男士或女士主力手的握力分別少於26.0千克或18.0千克即代表「低肌肉力量」。

步速是用作反映肌肉功能狀況。不論男女,在「六米步速測試」中,步速低於每秒0.8米,即代表「肌肉功能下跌」。

回到目錄

5.肌肉流失後回來嗎?肌少症有治療方法?

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肌少症,只要在專業的醫護人員及體適能導師協助下,絕對可以令肌肉「失而復得」。絕大部份肌少症患者,只需要根據生活方式醫學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調節飲食習慣及加入針對肌肉進行適量的阻力訓練,已經足以改善肌少症狀況。可是,部份繼發性肌少症患者,醫生可能需要找出導致肌肉流失的病理原因,然後進行針對性的藥物治療。

飲食營養方面

  • 肌少症患者需要注意蛋白質、維他命D、硒、鎂及奧米加3脂肪酸的適度吸收。

阻力訓練方面

  • 每星期進行兩至三次針對主要肌群的中等至高強度阻力訓練。

除此之外,近二十年,中醫發展一日千里。中醫認為脾主肉,透過針刺法、灸法及中藥治療,也為長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回到目錄

6.長者有甚麼運動可以改善的肌少症?

簡單舉一些實例,我們近期推行的「賽馬會老友運動計劃 — 體適能樂活耆園」,針對本地長者健康及體適能情況劃分不同健康風險類別,數據化評估長者的心肺、肌力和平衡等健康情況,再建議合適健體訓練。當中遇上一些長者在肌力及平衡力方面表現欠佳時,都會建議他們進行以下運動:

坐式運動1:

  1. 坐於椅上,雙腳與髖關節平衡闊度踏在地上。
  2. 先將左腳輕輕抬高,再放回地上,右腳輕輕抬高,再放回地上。
  3. 還原,換腳重覆步驟。
肌少症 先將左腳輕輕抬高。(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先將左腳輕輕抬高。(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肌少症 左腳放回地上,右腳輕輕抬高,再放回地上,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左腳放回地上,右腳輕輕抬高,再放回地上,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主要鍛練肌肉組群:腹部(髂腰肌)、大腿(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

輔助、穩定肌肉組群:大腿(髖內收肌群、髖外展肌群)、腹部(腹橫肌、豎脊肌)、小腿(脛骨前肌)

坐式運動2:

  1. 坐於椅上,雙腳與髖關節平衡闊度踏在地上。
  2. 伸出右腳,並將腳跟向前點。
  3. 還原,換腳重覆步驟。
肌少症 伸出右腳,並將腳跟向前點。(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伸出右腳,並將腳跟向前點。(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肌少症 還原,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還原,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主要鍛練肌肉組群:腹部(髂腰肌)、大腿(股四頭肌)

輔助、穩定肌肉組群: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腹部(腹橫肌、豎脊肌)

坐式運動3:

  1. 坐於椅上,雙腳與髋關節平衡闊度踏在地上。
  2. 右腳輕輕向後點,再放回原位。
  3. 不斷換腳重覆步驟。
肌少症 右腳輕輕向後點,再放回原位。(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右腳輕輕向後點,再放回原位。(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肌少症 右腳放回原位,不斷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右腳放回原位,不斷換腳重覆步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主要鍛練肌肉組群:臀部(臀大肌)、大腿(膕繩肌)、小腿(腓腸肌)

輔助、穩定肌肉組群:大腿(股四頭肌、髖內收肌群、髖外展肌群)、腹部(腹橫肌、豎脊肌)

回到目錄

7.肌少症長者運動如何避免受傷?

持之以恆做運動能幫助長者改善肌少症,不過做運動時宜緊記以下要點:

  • 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練習,由低難度及緩慢的進度開始,再逐步提升運動強度、時間及次數。
  • 穿著合適的休閒運動服裝及鞋襪進行練習。運動鞋的尺碼要合適,鞋的內部要提供良好的承託和保護力、足跟部位要穩固、鞋身要柔韌、鞋底要防滑。
  • 確保於安全及合規格的地方進行練習。
  • 選擇於適當的溫度及濕度下進行運動,避免於過熱及嚴寒的環境進行練習。
  • 運動前要先做熱身(warm-up),運動後也要做整理(cool-down)
  • 運動前、運動期間及運動後均要合理地補充足夠的水份(一小杯約150毫升)。
  • 運動期間如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通知同伴或尋求醫生協助。此外,長期病患者開始進行運動計劃前,應先諮商醫生或專業人士意見。

回到目錄

8.分享一個曾遇到的肌少症的長者個案?

陳先生,中國籍,五、六十歲開始患有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陳先生甚少做運動,飲食習慣亦沒法妥善地改變。結果,他的病況愈來愈嚴重,及至五年後因嚴重糖尿病而導致慢性腎衰竭,到了七十歲更必須每天進行「洗腎」。

家人立刻聘用家傭,協助家居「洗腎」過程及照顧其起居生活。「洗腎」個多月後,陳先生表示明顯地感覺四肢疲累,小腿及四頭肌縮小,而且步履變得不穩,甚至曾經在上落小巴時跌倒。家人目睹陳先生活動功能大不如前,只好尋求醫生、物理治療師及營養師的意見。

醫生斷定是「洗腎」後出現了「肌少症」這後遺症;為預防跌倒風險,物理治療師建議陳先生使用手杖助行,並指導家傭監督他進行阻力訓練;營養師亦建議他開始每天食用營養粉(蛋白粉)。可是,陳先生未有切實地執行「醫囑」,及至年多後身體消化道出現急病,入院進行手術後,身體狀況更是一落千仗。從此以後,陳先生需要使用輪椅出入,無論洗澡、更衣及大小便,都需要家傭扶助,直到臨終。

肌少症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永森博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永森博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