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半數港人感染幽門螺旋菌 傳染成因、症狀、測試及治療方法一覽

幽門螺旋菌|半數港人感染幽門螺旋菌 傳染成因、症狀、測試及治療方法一覽

腸胃保健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於2017年的研究顯示,全球約有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而在香港,每兩人之中便有一人受感染,比例高達50%。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常見細菌,能在胃部生存並引發多種胃部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它的感染途徑和症狀容易被忽視,因此了解幽門螺旋菌的成因、測試及治療方法,對於預防和控制這種感染至關重要。

幽門螺旋菌目錄

幽門螺旋菌是什麼?會一定致病嗎?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寄生於胃黏膜的細菌,能分泌毒素破壞胃壁細胞,引起炎症反應,從而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加劇胃部不適或潰瘍。然而,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出現症狀,大多數人甚至可能終身未察覺自己帶菌。

但需注意,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確實會增加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的風險,特別是當個人體質較弱或免疫力低下時。

幽門螺旋菌傳染成因|從糞口傳播到親密接觸

幽門螺旋菌的主要感染途徑包括:

  • 糞口傳播: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誤觸帶菌者的嘔吐物、糞便等,容易導致感染。
  • 口口傳播:如共用餐具、接吻或其他親密接觸。

此外,不良的衛生習慣也是幽門螺旋菌傳播的重要因素。例如,進食前後未徹底洗手或共用公筷,都會增加傳染風險。

幽門螺旋菌症狀|胃病徵兆一覽

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症狀可能輕微且不易察覺,但以下症狀需引起警覺:

  • 胃脹、腹脹
  • 胃痛或燒灼感
  • 噁心、嘔吐
  •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 打嗝頻繁

進一步病變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

  • 慢性胃炎:上腹脹痛、噯氣或噁心。
  • 胃潰瘍:胃部悶脹、黑色大便、餓時或進食後疼痛加劇。
  •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出現貧血、嘔血、體重劇減等情況。

幽門螺旋菌測試方法|4大檢查方式

幽門螺旋菌的檢測可選擇以下方法:

內窺鏡檢查(胃鏡)

  • 通過內窺鏡直接觀察胃部病變,並抽取組織進行活檢化驗。

呼氣測試(碳13或碳14)

  • 服用含標記物的試劑後,測試吹出的氣體,準確檢測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旋菌。

糞便抗原檢測

  • 收集糞便樣本化驗,檢測幽門螺旋菌抗原。

血液檢測

  • 檢測血清中的幽門螺旋菌抗體,適合初步篩查,但準確度稍遜於其他方法。

檢測前須注意停服抗生素及制酸劑,以免影響準確性。

幽門螺旋菌治療方法|三聯療法是主流

若確診感染幽門螺旋菌,建議立即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1. 三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

  • 採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分泌,配合兩種抗生素殺菌。
  • 療程一般為 7 至 14 天,清除率高達 85%。

2. 療程後檢測

  • 治療完成後 6 至 8 周,需再次進行呼氣測試或糞便檢測,以確保細菌徹底清除。

預防幽門螺旋菌感染|良好衛生習慣是關鍵

以下是降低感染幽門螺旋菌風險的有效措施:

  • 餐前餐後及如廁後徹底洗手。
  • 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提倡使用公筷。
  • 清潔和消毒環境,尤其是處理嘔吐物或糞便時應戴手套。
  • 確保食物煮熟,避免飲用受污染的水源。

幽門螺旋菌會傳染給家人嗎?

幽門螺旋菌可通過共餐或親密接觸傳播,因此建議家人間使用公筷、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感染幽門螺旋菌後一定會得胃癌嗎?

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為胃癌,發病與個人體質、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相關。但幽門螺旋菌確實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應及早治療。

治療幽門螺旋菌後會復發嗎?

幽門螺旋菌的復發率低,但如未完成療程或再次接觸帶菌者,可能會再次感染。因此,治療後仍需注意日常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