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末期大腸癌堅持不食菜 男病人1種食物日食半碗 配合治療抗癌2年半未復發
60多歲男子患大腸癌末期 癌細胞轉移肝臟
江守山在當地節目《健康好生活》提到,該名60多歲男子在健康檢查中被確診大腸癌,並接受了手術治療。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淋巴,屬於第3期,隨後進行了腸道和腫瘤切除手術。經過半年的化療後,癌細胞轉移至肝臟,病情進入第4期。
堅持不食菜 醫生反建議「1種食物」代替
江守山指出,雖然大腸癌轉移至肝臟,但並非無法治療。患者繼續接受治療,醫師建議他多吃蔬菜,但患者拒絕,表示「我不知道還能活多久?我就是喜歡吃肉」。於是,江守山推薦他多吃菇類。患者接受了這個建議,每天攝取各種不同的菇類,分量約半碗,至今兩年半,第4期癌症未再復發。
不同菇類抗癌效能各異
江守山表示,抗癌不僅依賴藥物,增強免疫力同樣重要,同時每種菇類都有不同的抗癌機制,包括:
- 金針菇:提供精胺酸,抑制腫瘤生長
- 鴻喜菇:抑制癌症生長,減少重金屬負荷
- 杏鮑菇:多醣體可抵抗癌症
- 香菇含:麥角固醇和香菇多醣,能抑制癌細胞並刺激免疫系統
- 袖珍菇含:含糖蛋白,能損害腫瘤細胞
- 白木耳:有助於加強B細胞,提升吞噬癌細胞的功能
- 巴西蘑菇:含豐富富β-葡聚醣,能調節免疫系統,預防癌症轉移。
研究:每日食18克菇類 患癌風險最高減45%
據台灣癌症關懷基金會資料,美國營養學會旗下《營養學進展期刊》有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18克的菇類,可以大幅降低癌症的風險達到45%,特別是預防女性乳癌降幅最明顯;在分析各種特定癌症檢測時,發現蘑菇與乳癌的關聯性最強,經常食用蘑菇的人,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顯著降低。
港大醫學院拆解「食菇抗癌」迷思
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科轄下「家支援」項目資料,菇類低脂肪,低鈉質,低膽固醇,是有益健康的三低食物;而且含有高纖維,富含大量抗氧化物,有助降低患上阿滋海默症(腦退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抗癌期間,治療藥物或導致病人抵抗力減弱,攝取均衡的營養對癌症病人尤其重要,適量食用菇類有益健康。 然而,「家支援」資料指目前無科研數據顯示菇類可以治療癌症,惟菇類含有多醣體(Polysaccharides),多醣體能提升身體免疫力,活化人體巨噬細胞(Macrophage)及各類免疫或功能性細胞,有助身體抵禦外來病毒、細菌感染,清除老化和壞死的細胞組織。而且菇類亦含豐富纖維,可以加速腸道蠕動,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少它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
居致命癌症第2位 大腸癌年殺2,200港人
大腸癌位列香港最常見癌症第2位。於2021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89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15.3%。在2021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80宗新增大腸癌個案。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8歲。特定年齡組別發病率自50歲起顯著上升。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1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另外,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2位。2021年大腸癌導致2,29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2%。
大腸癌4大高危因素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據統計,以下類別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機會較高︰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
-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大腸癌5大病徵 早期可以無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症狀。大腸癌的常見徵狀包括: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 無故體重下降。
-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