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亞姐陳秀茹打工意外重傷頸椎移位 曾患乳癌再揭皮膚癌述抗癌辛酸
頸椎移位幾乎癱瘓
移居美國多年的前亞姐陳秀茹(Suki)接受東張西望訪問指,去年4月起在一間護任職副主廚,在6月時在冷凍房取食材期間,遭約12磅的冷凍批和蛋糕跌落擊中頭部。最初她以為只是肌肉拉傷,但左手麻痺、頸部伸直時作嘔等症狀讓她不得不再次求醫,並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結果顯示頸椎C4至C8移位,壓迫中央神經,導致左手幾乎失去功能,生活上難以自理。
在醫生建議下,她於10月接受了大手術,移除兩塊頸椎間盤,並植入鐵片。手術雖然成功,但她的身體狀況依然未能恢復,左手和左腳經常麻痺,並且常常發抖,連食飯、沖涼也需要他人幫忙。陳秀茹透露當時的痛楚難以忍受,她甚至在訪問期間突然痛叫:「哎呀…有啲痛,你等等!」痛感如「好似畀人扯開咗個身咁」,令人心疼。醫療費用高達近百萬港元,雖然有傳可向護老院追討部分費用,但後續藥費卻被告知不受保,她亦因此感到非常無奈。
驗出乳癌再揭皮膚癌 公開抗癌痛苦過程
除今次嚴重意外,陳秀茹早在2015年便曾面對乳癌與皮膚癌的雙重打擊。當年陳秀茹返港時,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左胸部有良性水瘤,接受治療後以為無事,然而翌年她再感覺乳房有硬塊,經過化驗後確診為乳癌。與此同時,她還在下巴部位發現了皮膚癌。當時這個雙重打擊令她瞬間崩潰,難以接受這種沉重的現實,心理壓力極大。
為了治療乳癌,陳秀茹在美國接受了切除乳房癌細胞組織的手術並且裝上義乳。然而,對她來說,最艱難的並不是手術本身,而是隨之而來的治療過程。手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物,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讓她苦不堪言,「食藥嘔嘅程度簡直令人崩潰,食飯唔係為食飯,係為咗等我有得嘔。」她曾在接受訪問時這樣形容當時的狀況,整個療程需要持續4個月,而真正恢復正常生活則用了多3個月。
至於下巴的皮膚癌,相對來說較為幸運,醫生用激光(Laser)刮走癌變組織,並沒有留下疤痕,這對她而言也算是上天的眷顧。
抗癌的過程不僅身體遭受痛苦,巨額的醫療費用也令她壓力倍增。幸好陳秀茹本身有一些積蓄,其外籍前夫儘管已經分開,仍對她不離不棄,在這艱難的時刻伸出援手,一起共度難關,幫忙支付了大部分的醫藥費,兩人亦因此建立了更深的友情關係。她形容這段時光是人生中最難熬的一頁,但她的堅強和支持者的幫助讓她最終戰勝了病魔。
靠好朋友貼身照顧 難掩前景徬徨
如今再遇難關,雖然有當地的一對好朋友貼身照顧,但她對未來仍感到十分茫然。尤其她知道自己很有可能無法再從事她熱愛的廚師工作,這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她也希望藉這次經歷,提醒所有有意到外地打工的香港人,要做好心理準備,留意職場潛在風險,好好保護自己。她坦言,人生無常,但重要的是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乳癌3大先兆
根據醫管局資料,乳癌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病,本港每年有3500多宗乳癌新症,發病率隨年齡上升。近年乳癌個案不斷增加,發病年齡也逐漸降低,現時本港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4歲。如果大家有以下徵狀,可能是患上乳癌:
乳房
- 出現任何體積的硬塊
- 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 皮膚出現點狀凹陷
- 皮膚出現靜脈擴張或呈橙皮樣變化
乳頭
- 自動流出分泌物 – 出血
- 凹陷
腋下
- 腫脹或淋巴結脹大
醫管局指,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週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 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或為水瘤或良性纖維瘤,對身體無害。
皮膚癌5大病徵
至於皮膚癌本港每年也約有1000宗新症,雖然皮膚癌的發病率高,幸好死亡率不算特別高,因為皮膚是最易觀察得到的器官,出現癌變時也較易注意到,以下是比較常見的:
1.皮膚上發現新的斑塊,看上去和附近的斑點不同
2.患處痕癢、疼痛或發炎
3.傷口長期無法癒合
4.痣或斑點變大、變形或變色
5.當身上的痣出現以下情況時要特別小心:
- 外觀不對稱
- 邊緣不規則或模糊不清
- 顏色不均勻、深淺不一
- 大小超過六厘米或有變大的情形
- 表面有不規則的隆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