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大腸癌

1個位置腹痛揭患大腸癌3期 男子排便正常無出血 4大高危病徵自我檢查

腫瘤及癌症

廣告

一名約45歲男子,右上腹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因為沒有出現排便改變或出血等症狀,加上沒有家族病史,未引起警覺。直到他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才被診斷為大腸癌。手術後確定為第三期,需進行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

排便正常無出血 中年男1種腹痛揭患大腸癌3期

根據台灣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蔡達基的說法,這名45歲男子在確診前,排便正常且無異常出血,僅有右上腹部悶痛持續一個多月,才去做大腸鏡檢查。手術後確認為第三期大腸癌,後續需接受化療和持續追蹤。

腹痛 大腸癌 台灣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蔡達基。(圖片來源:FB圖片)
台灣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蔡達基。(圖片來源:FB圖片)

傳統上,大腸癌篩檢建議從50歲開始,但許多年輕人因症狀不明顯或延誤就醫,導致在較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蔡達基指出,許多40至50歲的年輕患者因工作繁忙或缺乏固定的家庭醫師、保險及定期篩檢資源,導致疾病初期未能及時發現。當症狀出現時,多數人選擇自行觀察或先去藥局購買腸胃藥,而非立即就醫檢查,這使得許多個案在確診時已屆晚期或須進行化療,錯失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

大腸癌年輕化4大成因

針對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蔡達基分析指出有四大原因:

1. 飲食西方化

精緻糖類與含糖飲料的攝取增加,而全穀物及富含植物性纖維的食物攝取減少,可能促進腫瘤生長。

2. 肥胖與久坐行為的普遍

肥胖可能透過代謝及荷爾蒙改變,增加罹癌風險。

3. 腸道菌相失衡

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會影響腸道菌相組成,使結直腸黏膜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增加早期腫瘤形成的機會。

4. 遺傳因素與家族史

年輕患者中,具有遺傳性大腸癌症候群的比例較年長患者高。然而,家族史並非所有早發病例的主因,仍有許多年輕病例無明確家族史。

早期徵狀不明顯 大腸癌年殺逾2,000港人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過去五年都有超過5,000宗新確診個案,同時亦是本港癌症殺手第二位,2019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超過2,000人,而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稍高,比例約爲1.4比1 。

根據數據,本港於2021年約新增5,800宗大腸癌新症,死亡個案約2,300人;約有27%的患者在第三期時被確診,而25%的患者則是在第四期被確診,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大腸癌患者是在中晚期才被發現。此外,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5.7%,相對而言,第4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下降至9.3%。

早期大腸癌的症狀難以察覺,到末期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病症。視乎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擴散程度等因素,大腸癌的醫治方式亦會有所變化。當你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察覺大便的形狀與表面出現異常的情況時,便應該及早求醫,並尋求專業的大腸癌支援服務。

大腸癌|出現4大徵狀應即求醫

  • 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 持續腹部不適(腹脹和絞痛)
  • 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

圖片來源:FB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