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港大全球首創黑色素瘤療法 精準剿瘤不傷正常細胞
皮膚癌目錄
新療法結合外泌體與光動力技術
γδ-T 細胞外泌體透過誘導細胞凋亡並增強抗腫瘤特異性T 細胞反應來控制腫瘤。當與抗原結合時,它們可以作為腫瘤疫苗,也可以作為微型載體將抗癌藥物遞送至腫瘤部位。與樹突細胞或自然殺傷細胞衍生的外泌體相比,該細胞外泌體更具優勢—它能精準鎖定腫瘤、激活免疫系統,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因此在癌症治療領域極具潛力。另一方面,光動力療法作為一種微創治療,對黑色素瘤具有顯著效果。其原理是利用光激活光敏劑,產生具有殺傷力的活性氧物質來攻擊癌細胞。研究人員將該外泌體與光動力療法結合,透過γδ-T細胞外泌體與載有光敏劑氯e6(Ce6)的脂質體協同作用,旨為改善針對黑色素瘤的治療效果。
有效治療黑色素瘤 安全性高
研究團隊成功將γδ-T細胞外泌體與Ce6脂質體結合,開發出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能完整保留了腫瘤標靶分子與細胞毒性物質,精準鎖定並殺死黑色素瘤細胞。
實驗室試驗和動物研究證明,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比單獨使用光敏脂質體,更有效地將藥物遞送至黑色素瘤細胞。在光照下,此外泌體能產生大量活性氧物質,誘發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並刺激免疫反應。在小鼠模型中,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生長,但沒有對正常器官或組織造成損害,顯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領導該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涂文偉教授表示:「這是全球首次將γδ-T細胞外泌體療法與光動力療法互相結合的研究,該混合型外泌體是一種精準、高效並能激活免疫系統的治療策略,對治療黑色素瘤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能精準針對腫瘤 減少誤傷正常細胞
這項研究的發現對癌症治療,特別是光免疫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團隊通過融合γδ-T細胞外泌體與載有光敏劑脂質體的細胞膜,成功結合兩種強效的抗癌策略,製造出光敏混合型外泌體。這創新技術不僅保留 γδ-T外泌體激活免疫系統的特性,也通過光敏劑產生的活性氧物質增強治療效果。
混合型外泌體療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優勢:通過表面功能性標記精準地針對腫瘤;有效誘導黑色素瘤細胞凋亡和壞死;以及通過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及T細胞反應,激活全身性的抗腫瘤免疫能力。與傳統療法相比,此系統能減少誤傷正常細胞,並通過促進免疫記憶來達到長期的腫瘤控制。
從臨床角度來看,混合型外泌體療法提供了一種規模化且實用的治療選擇,因γδ-T細胞源自健康的捐贈者,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擴增,實現標準化生產。相較自體療法,這項技術可大幅簡化生產流程,進行批量製造,讓治療有機會普及。除了黑色素瘤,這一突破性療法還有望用於其他侵略性癌症,如乳癌或結腸癌,顯著擴展其臨床應用範圍。
該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涂文偉教授領導,並與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及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汪衛平教授的團隊合作完成。共同第一作者為涂教授團隊的博士生高逸凡,以及汪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劉金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