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近3成抑鬱症患者曾企圖自殺 協會:本地頑治抑鬱症患者比例或高於預期
協會指出,目前公營醫療系統針對頑治抑鬱症的新型抗抑鬱藥物使用率僅約0.15%,情況遠低於實際需求,促請政府加強數據追蹤、提升有效藥物使用與推動公眾教育,及早辨識「隱形患者」,防止自殺悲劇發生。
近3成受訪抑鬱症患者曾企圖自殺 自殺率遠超一般估算
協會於2024年7月至10月向本地情緒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收回106份有效問卷,當中逾半(57.5%)為抑鬱症患者。進一步分析顯示,在這些患者中,超過八成(80.3%)曾出現自殺念頭,近三成(29.5%)曾有企圖自殺行為。
根據國際研究,頑治抑鬱症患者的年度企圖自殺率為4.66%,為一般抑鬱症患者(0.43%)的10倍。協會將本次調查結果與該研究對照,發現本地抑鬱症患者在不同患病年期的企圖自殺率均顯著偏高,部分甚至已超過國際對頑治抑鬱症的估算範圍。
調查結果揭頑治抑鬱症患者或遠多於預估
根據香港大學研究數據,約18%抑鬱症患者會於確診後六年內轉化為頑治型。以本港約30萬名抑鬱症患者推算,約有5.4萬人屬於頑治抑鬱症患者。不過,協會調查結果顯示,患者企圖自殺率遠高於這一比例所能解釋的範圍。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出:「頑治抑鬱症與一般抑鬱症症狀相似,程度更加嚴重且治療難度高,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頑 治抑鬱症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然而,目前香港對 頑治抑鬱症並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令這群患者變得『隱形』,患病率容易被低估。」他若不正視這群潛藏的「隱形病人」,會造成隱形精神健康危機,不止對患者和其照顧者的福祉不利,長遠更會加重本港醫療體系的負擔。
新型抗抑鬱藥使用率僅0.15%
目前治療頑治抑鬱症主要透過腦電盪治療(ECT)與重複性穿顱磁刺激(rTMS)。協會指出,藥物名冊中雖已引入一款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可於數小時內紓緩自殺念頭並改善抑鬱症狀,但實際應用極為有限。
2024至2025年度,全港僅約20名患者於公立醫院獲處方該藥。以公營系統中約7.2萬名接受治療的抑鬱症患者計算,若其中18%為頑治患者,即約1.3萬人,換言之該藥物使用率僅0.15%。
協會副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楊明康表示:「調查結果亦顯示抑鬱症患者中有一定的入院治療需要,超過4成(42.6%)的受訪抑鬱症患者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而這批患者在出院後仍有超過6成(61.5%)需再度入院。」他補充,特別是曾企圖自殺的患者群中,大多數期望有更有效的藥物選擇。
新藥經濟成本更低 比傳統治療更具潛力
研究報告指出,與傳統藥物相比,新型噴鼻式的用藥方式在治療效果上表現更佳,讓患者無需入院治療,也 可以讓住院患者轉為門診用藥,經濟成本亦相近甚至更低。
逾4成有自殺念頭者從未透露
協會成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吳兆文表示,社會對抑鬱症尤其是頑治抑鬱症的認識仍有極大落差。他指出:「本會調查顯示,超過4 成(42.9%) 有自殺念頭的患者並未向他人透露,擔心被視為過度敏感或無法獲得理解。」吳教授強調,要挽救生命,患者 身邊人士能否正確認識這些疾病並及時察覺自殺徵兆是關曾因素,必須提升整個社會對於抑鬱症及頑治抑 鬱症的準確認識並建立及早求助意識。
協會建議政府三招應對
1.加強數據追蹤 掌握頑治抑鬱實況
政府應建立針對頑治抑鬱症患者的人數與治療方式統計機制,協助醫管局與決策層掌握現況並制定相應支援政策,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2.提升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於公院使用比例
協會促請醫管局在所有醫院聯網提高處方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的數量,以確保有自殺傾向的患 者可以及早得到切實的救治,並從長遠而言減輕公營醫療精神科住院治療負擔。
3.大力推動公眾教育與去污名
協會建議政府強化精神疾病的教育工作,糾正公眾對抑鬱症與頑治抑鬱症的誤解,提升求助意識與治療知識,讓患者及家屬更願意及早求醫,達至有效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