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身邊人9大行為或抑鬱症警號 醫生:家人3類勸慰說話有反效果

抑鬱症|身邊人9大行為或抑鬱症警號 醫生:家人3類勸慰說話有反效果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抑鬱症/症狀/徵兆/照顧/支援】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接受《日日健康》醫聊室訪問指出,可透過9大心理和生理症狀切步判斷抑鬱症,作為家人或朋友應多加陪伴及聆聽,但也要注意有些說話或會帶來反效果。

抑鬱症目錄

1. 抑鬱症有哪些核心症狀?對生活有何具體影響?

陳醫生指出,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可以分為心理和生理兩方面:

心理症狀:

  • 情緒低落,持續感到憂鬱
  • 自我價值感下降,覺得自己無用或成為他人的負擔
  • 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是平時喜愛的活動
  • 嚴重時可能有自殺念頭

生理症狀:

  • 疲倦乏力,日常活動提不起勁
  • 食慾減退或暴飲暴食
  • 失眠或睡眠質量差
  • 焦慮症狀,例如心跳加速、手震或呼吸困難
  • 便秘(常見於長者)或經期紊亂(常見於婦女)

陳醫生稱,通常這些症狀需要持續兩星期以上才會被診斷為抑鬱症,但若情況嚴重例如有自殺傾向,不必等到兩星期便應立即求醫。

2. 抑鬱症惡化至哪種情況應立即求醫?

陳醫生表示,當抑鬱症的症狀導致功能失調時,便應該求醫。所謂功能失調,是指患者無法完成日常責任或工作,例如學生無法上學、職場人士無法工作等。此外,若出現以下情況,也應立即求助:

  • 經常哭泣或持續情緒低落
  • 對生活完全失去興趣
  • 表達輕生念頭或有自殺行為

3. 抑鬱症患者尋死前在說話、行為上有何徵兆?

陳醫生分享,雖然普通人無法準確診斷,但可以從以下方面觀察,以下徵兆需特別留意:

  • 行為改變:例如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避開社交、喜歡的活動不再參與
  • 說話內容:表達對生活的失望,例如提到「做人很苦」、「死咗好過」
  • 特定行為:例如寫遺書、處理遺物(如將銀行存摺或寵物交托他人)
  • 極端行動:爬出窗外或嘗試危險行為

若患者有明顯尋死念頭,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4. 經常笑臉迎人的人,是否就沒有患抑鬱症風險?

笑臉迎人的人也可能患上抑鬱症。陳醫生解釋,抑鬱症與腦內血清素水平失衡相關,這種情況可能因遺傳或外在壓力引發。即使外表開朗的人,也可能在內心經歷巨大的情緒困擾。因此,不要被患者的外在表現所誤導。

5. 作為家人和朋友,在語言及行為上如何支援抑鬱症患者?

語言方面

  • 多傾聽,避免給予批判性意見
  • 以溫和的方式表示關心,例如:「有咩要我幫手?」
  • 提供支持,而非強迫對方振作

行為方面

  • 陪伴患者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
  • 幫助安排醫療資源,例如尋找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輔導

6. 照顧和陪伴抑鬱症患者時,哪些說話或行為會帶來反效果?

陳醫生指出,面對抑鬱症患者,很多家人和朋友出於好意說出一些話,實際上會對患者造成反效果:

禁忌一:強迫患者振作

  • 「人人都得㗎啦,你無理由唔得嘅!」、「堅強啲」、「好小事」這在患者聽來,只會令他們覺得自己更加無能,情緒更加低落。

禁忌二:責怪患者

  • 「你咁無用㗎?人人都得,你又做唔到!」這類說話特別是在照顧者累積壓力後常出現,但陳醫生提醒,這樣只會讓患者情緒惡化。

禁忌三:急於提供建議

  • 「你試下咁做咪得囉!」、「你諗開啲啦!」這些話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挫敗感,讓他們覺得被低估和不被理解。

陳醫生強調,面對抑鬱症患者時,應盡量避免說出以上這些話,以免「雪上加霜」。重要的是成為聆聽者,而非急於解決他們的問題。

抑鬱症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抑鬱症有哪些核心症狀?

心理症狀:
* 情緒低落,持續感到憂鬱
* 自我價值感下降,覺得自己無用或成為他人的負擔
* 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是平時喜愛的活動
* 嚴重時可能有自殺念頭
生理症狀:
* 疲倦乏力,日常活動提不起勁
* 食慾減退或暴飲暴食
* 失眠或睡眠質量差
* 焦慮症狀,例如心跳加速、手震或呼吸困難
* 便秘(常見於長者)或經期紊亂(常見於婦女)

抑鬱症患者尋死前在說話、行為上有何徵兆?

* 行為改變:例如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避開社交、喜歡的活動不再參與
* 說話內容:表達對生活的失望,例如提到「做人很苦」、「死咗好過」
* 特定行為:例如寫遺書、處理遺物(如將銀行存摺或寵物交托他人)
* 極端行動:爬出窗外或嘗試危險行為

經常笑臉迎人的人,是否就沒有患抑鬱症風險?

笑臉迎人的人也可能患上抑鬱症。陳醫生解釋,抑鬱症與腦內血清素水平失衡相關,這種情況可能因遺傳或外在壓力引發。即使外表開朗的人,也可能在內心經歷巨大的情緒困擾。因此,不要被患者的外在表現所誤導。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