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謬誤丨空腹/飽肚不宜洗澡?7大洗澡謬誤每日犯 沖身次序錯易中風
洗澡謬誤丨空腹/飽肚不宜洗澡目錄
洗澡謬誤丨1.空腹是否不宜洗澡?
空腹洗澡可能對某些人造成身體不適,尤其是低血糖人士。洗澡時,尤其是熱水澡,可能會導致血管擴張,令血壓降低,這可能引致頭暈或暈厥。
洗澡謬誤丨2.吃飽飯後是否不宜洗澡?
吃飽飯後同樣不宜立即洗澡,特別是熱水澡,因為洗澡時血液會加促血液循環,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因此,最適宜的洗澡時間是傍晚6至8時,避開剛吃飽的時間。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逐漸下降,對血壓變化的適應能力也變差。一天當中血壓的變化有一定規律,通常在晚間8時後逐漸下降,於凌晨2至3時達到最低點,4時後開始回升,到早晨時達到最高峰。而在傍晚6至8時之間,血壓變動較小,因此選擇此時洗澡可以減少因溫度變化引起血管劇烈收縮或擴張的風險。
洗澡謬誤丨3.夏天應否用冷水洗澡降溫?
炎熱夏日用冷水洗澡雖可以迅速降溫,但某些體質或病患人士應避免使用山冷水洗澡: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
冷水會使血管收縮,可能導致血壓上升,對於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人士來說,可能增加心臟的負擔,甚至引發心臟問題。
風濕病患者
冷水可能加重關節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對於關節炎或風濕病患者來說,使用冷水可能會引發疼痛加劇。
老人及幼兒
老人及幼兒也不宜冷水洗澡,老人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性較差,冷水可能導致不適或增加跌倒的風險,小孩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冷水可能引起不適或過度刺激。建議上述人士使用溫水(約28°C-30°C)洗澡,既有效降溫,又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洗澡謬誤丨4.冬天如果不洗澡,只抹身可行嗎?
冬天雖然氣溫較低,但保持個人衛生仍然很重要,只抹身是不能徹底清潔皮膚,特別是在汗腺活動較多的部位。因此,建議即使在寒冷的天氣中,也應定期洗澡,選擇適合的水溫(37°C至40°C),可減少寒冷感。
洗澡謬誤丨5.熱水洗澡一定可放鬆肌肉,消除疲勞?
熱水澡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對於緩解疲勞有一定的幫助。但水溫不宜過高,37°C至40°C是最佳選擇。過熱的話,會使皮膚失去水分,導致乾燥。水溫過高亦可能對身體造成一些不利影響,例如高於40°C的水溫可能導致肌肉感到過度放鬆,如果肌肉過度放鬆後,突然接觸冷空氣或冷水,可能會引起瞬間肌肉繃緊的感覺。此外,熱水會使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有可能令人感到頭暈或疲倦,尤其是在長時間浸泡後。
洗澡謬誤丨6.用肥皂洗澡就更好?
一般來說,沐浴露通常含有更多的保濕成分,適合乾燥的皮膚;而肥皂則可能含有較高的鹼性,對油性皮膚較為友好。台灣外科醫師江坤俊曾在當地健康節目《健康2.0》分享,肥皂是「油脂和氫氧化鈉」皂化而成,通常偏鹼性;沐浴乳則是「介面活性劑」,大多呈微酸性。他指出人體皮膚是弱酸性,且具有自然調節功能,如果不是拿着肥皂狂搓,其實兩種洗起來差異不大。但對於皮膚極為敏感的人,洗肥皂偶有不適,主因是鹼性肥皂和弱酸性皮膚酸鹼不同的關係。
同時,要留意無論選擇何種產品,都應避免塗抹過多,並用清水迅速沖洗,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並建議選擇成分簡單的產品,避免含有過多香料等化學成分,過多的香料可能會刺激皮膚,對於皮膚敏感者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
洗澡謬誤|7.洗澡方式無根據季節變動也是錯?
初夏時,洗澡時間可以稍微延長,但建議控制在10至15分鐘之間,最好不超過20分鐘。一方面可以避免過度清洗皮膚表面的皮脂,導致乾燥;另一方面,洗澡時蒸汽瀰漫,水蒸氣可能降低密閉空間中的含氧量,導致缺氧。此外,也需注意氯氣揮發的影響。水溫建議設定在37至40℃,比體溫略高即可,無需太熱。
到了秋冬季節,洗澡時間應稍微縮短,原因之一是天氣寒冷,長時間洗澡容易感冒;其次是避免因過度沖洗熱水而去除皮脂膜,導致皮膚乾燥。秋冬季節本來就因為氣候寒冷乾燥,皮脂分泌減少,表皮水分也容易蒸發,過度洗熱水澡會加劇皮膚的乾燥情況。
此外,大部分人洗澡時會先洗頭再沖洗身體,但冬季氣溫較低,脫衣後血液會集中於頭部和內臟,若立即洗頭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由於四肢末梢循環較差,因此建議洗澡時先從四肢開始,再洗臉、沖洗身體,最後再洗頭,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血壓突然變化。
回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