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冷藏食品5旬婦中毒癱瘓 疑做錯1件事致菌量暴增 專家:3種情況不應再食
買冷藏食物放室溫2個月 5旬婦照食致中毒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新潟市在上月25日接獲一宗疑似肉毒桿菌食物中毒的病例。經日本國立感染研究所檢測,確認該名患者感染了C型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這是自1982年開始調查以來,新潟市首次發生肉毒桿菌食物中毒事件。
新潟市保健所透露,該名50多歲女子於去年11月購買了一份需冷藏保存的密封食品,但她卻將其放置在常溫環境中。直至今年1月20日中午,她打開食品時,聞到類似藍芝士的氣味,但未加以理會,繼續食用。當晚,她感到雙眼酸澀、口渴、吞嚥困難及說話不順,翌日清晨緊急就醫。
全身癱瘓入院 依賴呼吸機保命
報道指,食物型肉毒桿菌中毒的潛伏期約為8至36小時。醫生判斷,該女子的病因是食用了不當保存的冷藏食品。她目前仍需住院治療,雖然意識清醒,但全身癱瘓,需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
包裝現3種情況勿再食用
報道指,目前尚不清楚該女子購買的食品是否已過保存期限,但新潟市提醒市民,若發現食品包裝出現膨脹或惡臭等異常情況,可能已滋生細菌,切勿食用。即使是密封食品,若長時間置於常溫環境中,仍可能滋生肉毒桿菌,導致嚴重食物中毒。建議市民購買食品後,應妥善冷藏保存並加熱烹煮。
食源性肉毒中毒 3類食物較高危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食源性肉毒中毒由進食被肉毒桿菌毒素污染之食物所引致。食源性肉毒桿菌中毒的常見來源包括包裝、醃製或發酵不當的食物。食源性肉毒中毒可能會出現嘔吐、噁心及腹瀉。症狀可發展至頸部和手臂虛弱無力,呼吸肌肉和下半身肌肉亦有可能受到影響,引致呼吸困難。而嬰兒肉毒中毒的症狀則包括便秘、食慾不振、虛弱、哭聲改變和明顯失去頭部控制能力。
衞生署又提醒,由於肉毒桿菌毒素可以被高温破壞,因此在進食自製罐裝食物前應煮沸至少十分鐘以破壞食物中可能存在的肉毒桿菌毒素。如發現盛器(例如罐頭食品)損壞或凹凸,應避免進食。
食安中心「2小時/4小時原則」減風險
食安中心指講解「2小時/4小時原則」,指出細菌在4°C至60°C的溫度範圍內生長最快;2小時/4小時原則是確保食物安全的好方法,適用於已從雪櫃取出或已經煮熟,並放在室溫下的食物。這項原則建基於微生物可在4℃至60℃的「危險溫度範圍」內在食物中迅速生長的理論,已獲科學實證支持。
![31231 (圖片來源:食安中心)](https://imgs.orientalsunday.hk/wp-content/uploads/2025/02/p22-1_123491982267ac1fdfdfc80.png)
根據有關原則,自冷藏環境下取出,或已煮熟的食物如只放在室溫下不足2小時,則仍可重新放入雪櫃或即使食用;如食物已放室溫下超過4小時則不應再食,應當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