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治療|生痔瘡會自己好?不治療會怎樣? 醫生拆解常見症狀+成因+預防方法
痔瘡治療目錄
什麼是痔瘡?其主要成因是什麼?
痔瘡是指肛門內靜脈血管叢及結締組織突起的疾病,主要是肛門周圍和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血管增生曲張,通常是由於不良的排便習慣和不正常用力而引起的。目前,痔瘡的直接成因未能確定,其形成或與以下因素有密切關係:
- 長期便秘或腹瀉
- 久坐或久站
- 不良飲食習慣
- 懷孕或分娩後
- 其他因素:年長者、過度肥胖或體質較差的人亦屬於高風險人群
痔瘡有哪些種類?如何分辨?
根據發生部位及症狀嚴重程度,痔瘡可分為以下類型:
內痔
內痔是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上的直腸末端黏膜下血管叢擴張、曲張形成的柔軟包塊。其主要表現為出血和突出,常見症狀包括便後出血、肛門瘙癢等。內痔可分為四期:
- 第一期:無痛感,靜脈曲張不明顯,痔瘡包在肛門內,表面難以察覺,主要症狀為便血、分泌物多及瘙癢
- 第二期:靜脈曲張明顯,痔瘡偶爾會脫出肛外但能自行縮回,伴有便血症狀
- 第三期:痔瘡經常脫出肛外,特別是排便、久站、負重或咳嗽時,需手動把痔瘡推回肛門內
- 第四期:痔瘡明顯凸出肛外,已無法手動把痔瘡推回肛門內,這是內痔最嚴重的情況
外痔
外痔是由肛門齒狀線遠側皮下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血栓或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表面被肛管皮膚覆蓋。其主要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濕、瘙癢,根據不同情況分為四類:
- 炎性外痔:通常由肛緣皮膚損傷和感染所誘發,表現為肛緣皮膚皺襞腫脹突起,形似水泡,腫脹疼痛明顯。血栓性外痔:肛門靜脈叢發生破裂,導致血液出血管外,在皮下積聚形成血栓性隆起;其特點為發病急促、局部腫脹及劇烈疼痛。
- 結締組織性外痔:因慢性炎症刺激,致使肛門緣皮膚皺襞反復發炎、腫脹,進而引起結締組織增生,最終形成大小不一的皮垂。
- 靜脈曲張性外痔:肛緣周圍的皮下靜脈形成曲張的靜脈團,在蹲下時令腹壓增高,排便時外痔會增大,恢復正常體位後症狀可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 混合痔:混合痔兼具內痔及外痔的病徵,位於肛門附近上下且相連通。其成因絕大多數是由於內痔久患不治,而慢慢導致肛門同一齒狀線上形成外痔瘡。
生痔瘡有何症狀?大便有血?如何治療與自救?
若排便時出現鮮紅色血液,或是洗澡時摸到肛門口有重大異物感,或在熬夜、疲勞、生理期前夕感到肛門腫痛、觸痛,同時伴有瘙癢感、灼熱感,特別在夜間加劇,且清洗後瘙癢更甚,甚至可能有塊狀物或分泌物從肛門脫出,以上症狀均可能是痔瘡徵兆。
痔瘡治療方面,劉卓靈醫生表示治療方法根據症狀嚴重程度而不同,一般分為保守治療及積極治療。
保守治療
若出現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時,可考慮以溫水坐浴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痔瘡膏舒緩症狀,但其只能減輕出血和腫脹等症狀,並不會令痔瘡消失。此下外,痔瘡膏並非適合所有患者,因為內含的麝香、冰片會對胎兒發育不利,甚至會引發流產,因此孕婦必須禁用。
針對痛感較為嚴重的患者,醫生有可能會處方針對靜脈曲張的口服藥,處理血管擴張,舒緩病情。
劉卓靈醫生提醒,藥物大多是舒緩病情,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亦十分關鍵,例如維持高纖維飲食、多飲水、合理使用軟便劑、適度運動等,有助於改善病情。
積極治療
劉卓靈醫生建議,症狀輕微者可採用簡單的門診手術,如橡皮筋結紮術和電刀切除;病情嚴重的則需以傳統痔瘡切除手術、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或環狀痔瘡切除手術切除。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一種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的方法,通常使用電燒或剪刀進行,並結紮血管以防止出血,傷口通常保持開放讓其自然癒合。這種手術適合所有類型的痔瘡,尤其是第三至第四期內痔及嚴重的外痔。優點在於能徹底移除病灶,復發率較低;但術後疼痛感強烈,恢復期較長(約2-4週)。
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DG-HAL)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原理透過特製肛門鏡整合超聲波探頭,精確定位為痔瘡供應血液的動脈分支。手術過程中,利用多普勒超聲波即時顯示痔瘡動脈位置,並在齒狀線上方進行選擇性縫扎,阻斷血液供應。此舉使痔瘡因缺血逐漸萎縮並自然脫落,同時保留靜脈回流功能,避免組織損傷。由於精準阻斷血流且不破壞周邊血管與神經,所以術後疼痛輕微,並能刺激結締組織再生,加速痔瘡脫落過程。該技術特別適用於內痔出血及輕度脫垂病例,兼具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
環狀痔瘡切除手術,也稱為痔瘡槍手術,是一種微創技術,主要用於治療內痔,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期的病例。這種手術使用一組特殊的即棄式手術器械,將鬆弛的內痔黏膜推進肛門內約三至五厘米處,並切除該部分組織,同時阻斷血管供應,讓痔瘡逐漸萎縮。手術過程中,患者通常只會感到輕微的不適,且無需進行傷口護理。痔瘡槍手術的優點包括疼痛少、恢復快、出血少,且手術時間短,通常約二十至三十分鐘,適合於內痔患者 。
痔瘡可否完全根治?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
劉卓靈醫生強調,不少患者對痔瘡存在誤解,認為用手術割去痔瘡便能夠一勞永逸。實際上,痔瘡本質上是由血管靜脈曲張而成,作為血管的一部分,單純切除痔瘡部分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直腸剩餘的其他血管還是會持續受壓。若治療後仍不注意作息、飲食等生活習慣,致使肛門周圍靜脈受到過度壓力,便有機會再次復發。
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建議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 避免久站、久坐,建議定時進行適度運動
-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時間如廁
-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多吃蔬果及全穀物,保持大便通暢
- 減少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過量飲酒,保持充足飲水量
- 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減輕腹部壓力
- 進行適度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及腸道蠕動
痔瘡是否會癌變?不治療會怎樣?
一些患者擔心,患有痔瘡會否引致或演變為直腸癌?劉卓靈醫生指出,從發病機理來看,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由於直腸肛門部位肛墊下移或靜脈叢曲張所致,一般不會發生癌變。而直腸癌則為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兩者本質不同。
但在某些情況下,嚴重痔瘡有機會伴隨其他惡性腫瘤或大出血。大量出血可能導致出現休克或循環衰竭的情況,甚至導致死亡。長期慢性出血亦會造成慢性貧血,可能引發心肺功能失調,進而出現肝脾腫大、心包膜積水等併發症。因此,對於痔瘡患者而言,單純的治療是不夠的,還必須調整個人的不良生活習慣,以防止痔瘡惡化,確保生命安全不受威脅。
如果你是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並希望透過《醫聊室》與讀者分享專業健康心得,推廣健康生活,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回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