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ddx39b 基因變異 港大醫學院鍾侃言醫生左)領導的研究團隊展開全球性研究,發現一種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 ── DDX39B。此基因變異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發育遲緩、肌張力減退等症狀。

破解罕見病遺傳之謎!港大首發現神經發育障礙致病基因 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推動新療法

生活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聯同國際遺傳學專家,透過多組學分析發現一種全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DDX39B。該基因變異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發育遲緩、肌張力減退等症狀,成為神經發育障礙綜合症的遺傳病因。研究團隊識別出此基因後,確認全球有六宗病例與DDX39B基因變異相關,顯示多組學技術在破解不明病因的罕見病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並可望促進未來診斷、預防及治療方案的制定。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Brain》
港大-ddx39b 基因變異 這項研究利用多組學方法,可在一次分析中廣泛涵蓋多種人類疾病,揭示疾病的潛在遺傳因素,從而研發新的篩查、診斷、預防和治療策略。(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這項研究利用多組學方法,可在一次分析中廣泛涵蓋多種人類疾病,揭示疾病的潛在遺傳因素,從而研發新的篩查、診斷、預防和治療策略。(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本港每67人有一人患罕病

該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鍾侃言醫生帶領。鍾醫生指出,香港約每67人便有一人患有罕見疾病,約佔總人口的1.5%,每位患者每年為社會帶來約49萬港元的經濟負擔。研究亦顯示,罕見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及其他慢性病患者。鍾醫生強調,早期基因診斷對減低醫療及經濟壓力至關重要,並希望香港及國際社會能更關注罕見病問題。

因一名患病港嬰展開研究

研究始於2022年,源於本港一名幼兒出生時出現肌張力不足,無法自主進食,後來更發現有動作及語言發展遲緩的情況,但一直未能確定病因。研究團隊透過多組學技術,包括RNA測序(RNA-seq)及蛋白質組學,對病人血液樣本進行分析,最終成功識別出DDX39B基因變異,並確認該變異是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綜合症的關鍵遺傳病因。

其中,RNA測序分析發現異常的RNA剪接特徵,而動物實驗亦證實DDX39B基因對神經發育的影響。研究團隊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刪除斑馬魚體內的DDX39B基因,結果顯示受影響斑馬魚出現頭部細小、魚身短小等病徵,與人類患者的臨床症狀相似,進一步證實該基因變異與病症的關聯性。

港大-ddx39b 基因變異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發現6名患者帶變異基因

全球範圍內,研究團隊與來自美國、英國及愛爾蘭的專家合作,發現六名患者均帶有DDX39B基因變異,並表現出肌張力減退、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癲癇等症狀。鍾侃言醫生表示,這是全球首次發現DDX39B基因與神經發育障礙綜合症的關聯,為多年來病因不明的患者提供了確診依據,也為患者及家屬帶來重要資訊,減少臨床不確定性,並有助舒緩家長的焦慮。

料可提升診斷率 推動新療法

多組學技術涵蓋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範疇,可一次性分析多種遺傳變異,從而提升罕見病的診斷率,並為未來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奠定基礎。鍾醫生指出,該研究不僅有助深化對罕見病的理解,亦能揭示潛在的遺傳因素,為創新治療策略提供基礎。

鍾醫生補充,研究團隊下一步將擴大研究範圍,探索與TREX複合體(TREX Complex)相關的其他基因對人類疾病的影響,並與國際夥伴組成聯盟,尋找不同神經發育障礙的共同機制,期望提升診斷準確性,並開發針對性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支援。

港大-ddx39b 基因變異 港大醫學院鍾侃言醫生(左)領導的研究團隊展開全球性研究,發現一種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 ── DDX39B。此基因變異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發育遲緩、肌張力減退等症狀。(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鍾侃言醫生(左)領導的研究團隊展開全球性研究,發現一種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 ── DDX39B。此基因變異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發育遲緩、肌張力減退等症狀。(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