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生食物中毒亡|袁國勇籲肚瀉勿亂食抗生素 非萬能藥可致惡化 醫生:4大情況不宜服用
袁國勇:肚瀉服抗生素或加重病情
瑪嘉烈醫院近日懷疑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涉及三名腫瘤科醫生,他們相繼出現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其中一名醫生於上周五(7日)不幸離世。袁國勇本周三(12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這種細菌極少會導致健康成人死亡,今次事件屬罕見且異常。
袁國勇指出,三名受影響醫生中,只有一人經檢測證實感染,其餘兩人或因曾服用抗生素而影響檢測結果。他解釋,抗生素可能加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病情,呼籲如果有肚瀉情況不要隨便服食抗生素,以及立即把大便驗清楚。
此外,袁國勇透露,該名離世醫生年約30歲,本身健康良好,沒有長期病史,然而病情急轉直下,短短24小時內惡化至不治,情況異常。他補充,當時醫療團隊是按敗血症的方向作出診治,相關治療決策無可厚非,目前未排除任何可能性,亦無需對當時的治療方案作出追溯檢討。
抗生素副作用拆解
對於服用抗生素的風險,社會醫學專科醫生方玉輝解釋,抗生素的主要功能是殺滅細菌,它經胃部進入腸道後吸收,再透過血液循環發揮作用。然而,不是所有細菌都應該被消滅,例如人體本身存在「正常菌群(Normal Flora)」,這些細菌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濫用抗生素會破壞腸道或陰道的菌群平衡,導致肚瀉或陰道炎等問題。
4大情況應避免服用抗生素
方醫生指出,不少市民對抗生素都抱有錯誤觀念,認為「食抗生素快啲好」、「抗生素好萬能」,會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甚至自行到藥房購買,以便儘快痊癒,出現「濫用」抗生素文化。然而,抗生素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對於病毒感染,如流感或感冒並無效用,部分情況其實不需服用抗生素,以腸胃炎為例,大多都由病毒引起,普通情況下毋須使用抗生素。以下4大情況應避免服用抗生素:
1. 病毒感染(如流感、COVID-19)
- 這些疾病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對病毒無效
- 但如果出現細菌性併發症(如肺炎、鼻竇炎、扁桃腺炎),才需要醫生評估是否開抗生素
- 另外,部分細菌感染如幽門螺旋菌感染,此類感染有特定的「三聯療法」,需由醫生處方,不能自行服用抗生素
2. 輕微腸胃炎
- 大多數腸胃炎無需抗生素,只要補充水分、電解質即可自行痊癒。
3. 未經醫生處方,自行購買抗生素
- 市民不應自行到藥房購買抗生素,應由醫生根據病情決定是否需要服用。
4. 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若出現以下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服抗生素:
- 皮疹
- 吞嚥困難
- 嚴重過敏反應(休克)
至於輕微副作用如腹瀉、噁心、嘔吐:
- 情況輕微可繼續服用
- 情況嚴重應停藥,並諮詢醫生
孕婦與兒童需注意
方醫生又提醒,孕婦應謹慎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生評估是否適合,至於兒童則不應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因可能導致:
- 牙齒變黃或變形
- 影響牙齒發育
- 應由醫生處方適合兒童的抗生素
因此,他提醒應遵從醫生指示服用抗生素,避免自行增減劑量或提前停藥,並注意以下4點,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帶同相關藥物求醫:
- 四環素類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服
- 需多喝水,避免食道刺激
- 部分抗生素需飯前或飯後服用,應按醫生指示
- 抗生素與其他藥物同服可能導致不適
5大抗生素常見副作用
根據衞生署資料,服用抗生素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常見包括:
- 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腹瀉,部分人可能因腸道菌群失衡導致腸胃炎。
- 過敏反應:皮疹、癢症、呼吸困難,嚴重者或出現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停藥並求醫。
- 影響器官功能:部分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可能影響腎臟、肝臟或聽力,長期使用需留意。
- 菌群失衡:影響口腔或陰道正常菌群,可能導致念珠菌感染(如口腔鵝口瘡或陰道炎)。
- 藥物相互作用:某些抗生素(如四環素類)不可與牛奶同服,亦可能影響其他藥物效果,如降低避孕藥效能。
如服藥後出現嚴重皮疹、吞嚥困難或持續嚴重腹瀉,應立即停藥並求醫。
感冒或流感時服用抗生素有幫助嗎?
不會。感冒、流感及COVID-19等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不能治療病毒感染。只有當病毒感染導致細菌性併發症(如肺炎、鼻竇炎、扁桃腺炎)時,醫生才會考慮使用抗生素。
哪些情況應立即停止服用抗生素?
如果服用抗生素後出現嚴重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求醫,例如:
.皮疹、吞嚥困難或嚴重過敏反應(休克)
.持續嚴重腹瀉、噁心或嘔吐
.服藥後出現吞嚥困難、食道不適(部分抗生素需多喝水以防刺激食道)
服用抗生素時有什麼注意事項?
切勿自行購買或濫用抗生素,應由醫生處方
.孕婦與兒童應特別小心,部分抗生素(如四環素類)不適合
.四環素類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服,需多喝水避免食道刺激
.抗生素可能影響其他藥物的效果,例如降低避孕藥效能
如有疑問,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以確保安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