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翁患糖尿病40年不戒雪糕從沒併發症 飯前飯後必做1事3招穩定血糖
台灣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中分享父親控制糖尿病的經歷。80多歲的父親患糖尿病已有40多年,但視力和腎臟功能始終維持良好,譚敦慈提到,關鍵在於他每天飯後必定散步至少半小時的習慣。她指即使父親愛吃雪糕,但他非常自律,會把一小盒雪糕分成三天來吃。同時,若當天吃了甜食,他就會減少其他餐食中的糖和油脂攝取,並增加飯後的運動時間至一小時,讓血糖不至於快速飆升,因此能好好控制病情,沒引發併發症。
真人實測飯後血糖變化
譚敦慈續指,自己雖然並無糖尿病,但也曾連續數月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來了解血糖變化,結果發現,飯前血糖約在80mg/dL左右,而飯後的血糖變化則依據活動情況而不同。若飯後選擇癱坐或躺下,血糖便容易升至100mg/dL以上;如飯後立刻起來活動,例如做家務或在家裡走動,血糖則可穩定保持在100mg/dL以下。因此她建議,飯後不要立即休息,應站起來稍微活動,這樣能有效避免血糖飆升。
3個有效控制血糖的飲食習慣
譚敦慈還分享了自己用來穩定血糖的3個飲食習慣,這些方法有助於將飯前和飯後的血糖差距控制在10至20mg/dL之間,從而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1.飯後立即起身活動
- 飯後不要馬上癱坐休息,而是立刻收拾碗筷、擦桌子,或用除塵紙拖把打掃,能有效控制血糖避免飆升。
- 她多年來保持早餐後去行山的習慣,飯前和飯後的血糖差距都能控制在10至20mg/dL之間。
2.只在早上吃水果
- 她建議水果最好放在早餐時吃,並且份量不宜超過兩個拳頭
- 有研究指出晚上吃水果更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和脂肪肝風險
3.調整進食順序
- 每餐進食順序為:先喝一杯水,接著吃一碗不同顏色的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主食。
- 盡量選擇原型食物,並在煮飯時加入蕎麥或原粒燕麥,以減少血糖波動。
70萬港人患糖尿病 注意8大症狀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一成,在65歲以上的人士當中,更有超過20%患上糖尿病。根據世衞準則,如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11.1 mmol/L的人士,即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
部分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 經常口渴
- 小便頻密
- 感到飢餓
- 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2大糖尿病嚴重併發症
一、急性併發症
急性血糖過低 (血糖少於3.9mmoil/L)
患者可能出現會出心跳加速、嚴重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或普通汽水/果汁1/2杯,徵狀改善後加麵包1小片或餅乾3-4塊。
急性血糖過高 (血糖等於或超過15mmoil/L)
患者可能會呼吸快而深、有噁心、嘔吐、劇渴現象、並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況。此時患者應盡快送院醫治。
二、慢性併發症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
- 腦: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 眼睛: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 心臟及血管: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 腎臟: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 足部: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5類人士易患糖尿病
醫管局指出,當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時,血糖便會不正常地高,導致糖尿病。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理解糖尿病的成因,但以下因素卻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 有患糖尿病的直系親屬;
-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人士;
-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誕下過重嬰兒 (體重4公斤或以上) 的女士;
- 體重肥胖人士(其體重指標BMI超過23);
- 中年(45歲或以上)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