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22,000人患類風濕關節炎 醫生警告4大家務動作忌做 注意9大病徵

全港22,000人患類風濕關節炎 醫生警告4大家務動作忌做 注意9大病徵

筋骨痛症
本週六為國際關節炎日,據估算,本港約有22,000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過敏免疫風濕科醫生指,患者經常在早晨起床時「晨僵」甚至全身疼痛,但其實可透過3個簡單方法加快「早晨暖機」,減輕晨起不適感。另外,醫生亦提醒要避免4大增加關節損耗的家務動作,並可嘗試以下的類風濕關節炎自測方法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生曹彥博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發年齡集中在45至65歲女性,且在55歲後發病率顯著增加,「這類患者在早晨起床時,通常會感到全身僵硬不適,若長期處於疼痛狀態,容易影響心情,甚至可能引發憂鬱情緒。」

3招「早晨暖機」舒緩疼痛

曹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早晨需要一段「暖機」時間,這段時間可以通過活動來舒緩疼痛,關鍵在於如何縮短這段不適期。他提供了三個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有助於縮短「暖機」時間,減輕晨起疼痛。
1. 熱敷、泡熱水:
使用熱毛巾、熱敷包等工具進行局部熱敷,或浸泡在溫水中,可以幫助關節保暖,從而減少急性疼痛的發生。

2. 調節濕度:
曹醫生特別提醒,冬季氣候寒冷潮濕,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發期。利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60-80%之間,能夠提升關節的舒適感。
3. 持續服藥: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選擇多樣,患者可遵醫囑使用類固醇、快速消炎止痛藥、慢性消炎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以達到穩定控制症狀的效果。

4大家務動作增關節炎風險

曹彥博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多與長期代謝廢物的積累有關,儘管家族史也可能成為誘發因素,但其影響相對較小,環境因素才是更大的誘發因子,包括避免抽煙、熬夜、過度勞累及接觸刺激性物質。
他指這些都可能導致全身性發炎,一旦關節出現反覆酸痛,應及時留意,以避免長期發炎導致關節變形,建議患者應減少體力勞動、避免熬夜、並控制關節的使用,不要超過身體的負荷範圍。

曹醫生又稱,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盡量減少手部勞動,避免手洗衣物切菜提重物等動作,以降低對手部關節的負擔,而某些日常習慣容易導致手部勞損,如擰抹布、拖地或扭乾毛巾等需費力的動作,建議可以選擇使用市場上各種減少手部出力的新產品,例如自動化的拖地工具、快乾毛巾等,以降低手部壓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9大病徵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指出,風濕病是慢性疾病,可細分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症、銀屑病關節炎等,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本港常見風濕科病症之一,患者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可影響全身不同關節,並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令關節被破壞;除可引發痛楚外,亦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大受影響,帶來不能逆轉的傷害。

有統計發現,30至50歲屬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高峰期,而女性患病機會較男性高約3倍,醫學界相信病因與家族遺傳、病毒或細菌傳染、賀爾蒙等因素有關。
患者會出現以下9大常見病徵:

1.「對稱性」關節痛

類風濕關節炎對關節的影響,通常為「對稱性」,即患者身體左右兩邊的關節,會同時出現病徵和感到痛楚。
常見受影響關節部位包括︰手腕、手指聯接關節和膝蓋,導致患者痛楚、關節腫脹,活動機能受影響,甚至逐漸喪失。

2.「晨僵」

「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徵狀,指患處往往在早上感到特別僵硬,可能維持數小時。

3.疲倦

4.食慾不振

5.輕微發燒

6.眼睛與口唇乾燥(乾燥綜合症)

7.皮膚之下長出類風濕病根瘤

8.眼晴發炎

9.呼吸時胸口出現刺痛(胸膜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徵,可隨著病情狀態而持續反覆,若病情得到控制(緩解期),病徵會減退;相反若病情惡化,病徵會加劇。亦有部份嚴重患者的病情,長期處於活躍期中,病徵可令關節及其他部位嚴重受損。

關節炎 常見的關節變形(圖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圖片)
常見的關節變形(圖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圖片)
關節炎 常見的關節變形(圖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圖片)
常見的關節變形(圖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圖片)

痛持續6週或屬類風濕性關節炎

曹醫生指出,關節疼痛未必都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時是由於過度使用所致,像是長時間跑步或參加馬拉松後,可能因關節疲勞而導致疼痛,這類情況通常在休息約一週後便會緩解。
然而,若關節疼痛持續超過一個月未見好轉,就有可能是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此病症的關鍵在於症狀持續時間超過6週,並且需觀察其他相關表現,最主要是符合以下四項標準:症狀持續6週以上、類風濕因子和抗體數值異常偏高、發炎指數上升、多處關節受影響,包括手指、手腕、肩膀等部位。若僅出現單一關節疼痛,則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痛風或紅斑性狼瘡等,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鑑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自測方法

為令早期患者能被及早鑑別,美國風濕學會於2010年頒佈新的診斷標準,若病人於以下評分中取得6分及以上,便會被確診患類風濕關節炎

A. 受影響關節

  • 1個中等-大關節 (0分)
  • 2-10個中等-大關節 (1分)
  • 1-3個小關節 (2分)
  • 4-10個小關節 (3分)
  • 多於10個小關節 (5分)

B. 血清學測試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 類風濕因子(RF)或anti-CCP抗體均陰性 (0分)
  • 類風濕因子或anti-CCP抗體其中1項呈弱陽性 (2分)
  • 類風濕因子或anti-CCP抗體至少1項強陽性 (3分)

C. 急性期反應物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 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均正常 (0分)
  • C反應蛋白或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 (1分)

D. 症狀持續時間

  • 少於6星期 (0分)
  • 6星期或以上 (1分)

類風濕戒口攻略

浸大中醫孫鋒在「防治慢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書籍中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有足夠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的攝入才能足以對抗疾病對身體的消耗。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不能盲目戒口,要做到科學合理地戒口,有以下原則可遵循:
1.因體質戒口:
陽虛寒濕體質之人:飲食應避免寒涼食物,如西瓜、梨、綠豆、各種冷飲等;
濕熱體質之人:忌辛辣食物,如蔥、薑、蒜、羊肉等;
體胖多濕之人:忌食肥肉及糖類、多鹽食品;
過敏體質之人:過往吃過可引起或誘發關節發炎的食物,都應禁食;
長期服用類固醇之人:不宜過多攝入糖類。

2.因證戒口: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主張「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同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的症候也可不同,症候不同,戒口也應有所不同。
證屬寒的人:忌食寒性食物,如鴨、西瓜、梨、綠豆等;
證屬熱的人:忌食熱性食物,如羊肉、蝦、黃鱔、蔥、薑、蒜、辣椒、胡椒、荔枝等;
內濕盛的人:應以清淡為宜,不宜吃油膩及厚味食物,如甲魚、豬蹄等。
3.因服藥戒口:
對於服中藥是否需戒口?孫鋒指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聽從醫師指導。一般來說,類風濕患者服中藥時,不需特別的戒口,注意忌食生冷、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利藥物的吸收;另外,服藥期間不要飲茶,以免影響藥物的作用和吸收。

切忌亂戒口
孫鋒指出,不少患者了解到這個病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因而聯繫到可能與食物過敏有關,「於是盲目戒口,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以致食譜單調,營養不全面,對疾病的控制、康復顯然是不利的。」因此他主張在不違背以上原則基礎上,避免陷入過於苛刻及盲目忌口的誤區,鼓勵患者飲食品種多樣化,喜歡吃甚麼就吃甚麼,為早日康復打下堅實的營養基礎。

關鍵詞
關節炎
圖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圖片資料或影片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賽馬會擁抱健康中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