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骨科名醫流感心肌梗塞猝逝 冬季病發率高 注意10大先兆胸悶胸痛勿忽視
吳明峯為高雄市著名骨科醫生、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擁有豐富臨床經驗,擅長關節微創重建手術、脊椎手術、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病變及骨質疏鬆症等,於2011年與人合資創立中正脊椎骨科醫院,擔任院長至今。
染流感入院 疑誘發心臟宿疾
報道指他於農曆新年期間曾參與友人聚會,當時身體狀況尚佳。惟新年後不久,即傳出因病入院消息。有指吳醫生早前已患有心臟疾病,近日不幸感染流感,引發呼吸道感染,加重其心臟負擔,最終導致心臟問題成為致命死因。
另有消息指,吳醫生於病發初期曾到公園運動,其後感到身體不適,遂在太太陪同下到大同醫院求醫。惟病情急轉直下,轉送高雄榮總後,醫生診斷為心肌梗塞,心肌缺氧壞死,腦部亦嚴重缺氧,最終家屬同意拔管,宣告不治。
吳醫生以其精湛醫術及親切態度,深受病人愛戴,不少病人慕名而來,指定找他診治。他更積極計劃開設分院,擴大服務範圍,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他的離世,不僅是醫界一大損失,更讓無數病人感到惋惜。
染流感心肌梗塞風險增7倍
台北胸腔內科醫生蘇一峰今天在facebook發文表示,流感感染期間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高風險期,過去研究發現流感感染時,心肌梗塞風險上升6、7倍。他解釋稱,流感感染時,全身發炎脫水,發炎使得血液凝結增加,氧氣量減少使心臟負擔加重,都是加重心肌梗塞的風險。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謂文則指出,心肌梗塞常見於溫差大、血壓波動的情況下,會導致血管受到刺激,但感染流感或新冠肺炎,也都可能誘發心肌梗塞。
林謂文表示,最近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的患者中,有2至3成是心肌梗塞引起,冬天溫差變化劇烈,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較夏天高,尤其是年紀大、有三高或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如果近期生活作息顛倒、過度勞累,都可能誘發心肌梗塞。
他續指,心肌梗塞即血塊堵住原本狹窄的血管,造成完全阻塞,除了胸悶和喘之外,如出現肩背部疼痛、下巴牙齦疼痛、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難、冒冷汗、心悸、頭暈、全身異常疲累等10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林謂文指出,心肌梗塞最常見於溫差大、血壓波動的情況,會造成血管受到刺激,但感染流感或新冠肺炎,也有可能誘發心肌梗塞,因為感染期間會出現發燒等症狀,身體需要承受壓力,心跳可能也會因此加快,要特別注意。
心肌梗塞急發性高 4類人屬高危群組
台灣軍總醫院汀洲院區院長、家醫科、老年醫學科醫生謝嘉娟表示,心肌梗塞屬死亡率極高的急症,尤其在寒冷季節或溫差過大時,容易誘發心血管問題。她提醒,做好保暖措施至關重要,例如使用圍巾、帽子、手套、襪子等保護頸部和四肢末端,避免身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室內亦需保暖,半夜起身如廁或早上起床時,應慢慢活動身體促進血液循環,以免因血壓劇烈波動導致心血管負擔加重。
以下4類人群屬心肌梗塞高危族群:
- 40歲以上男性及50歲以上女性
-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
- 不良生活習慣者,例如長期抽煙、飲酒或熬夜
- 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士
心肌梗塞8大先兆
謝嘉娟醫生指,心肌梗塞在發作前大多是有先兆:
- 胸悶:感覺如重物壓在胸口
- 胸口劇痛:短暫但劇烈的疼痛,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 呼吸困難:氣促或感到胸部沉重
- 冒冷汗: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冷汗
- 嘔吐及暈眩:伴隨噁心或站立不穩等狀況
她提醒若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刻停止所有活動,坐下或躺下休息;同時可含服舌下含片以暫緩疼痛,並盡快召喚救護車送院。另外,心肌梗塞也有幾項非典型徵兆:
- 手臂酸麻
- 下巴及牙頜疼痛
- 肩膀及上腹不適
感染流感後,心肌梗塞風險為何會增加?
有醫生指出,感染流感時,身體會出現全身發炎反應,導致血液凝結風險增加,並可能引起脫水、發燒等症狀,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此外,流感病毒可能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機率,從而提高心肌梗塞的風險。研究顯示,感染流感後,心肌梗塞風險可上升6至7倍。
哪些人屬於心肌梗塞的高危族群?
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40歲以上男性及50歲以上女性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長期抽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者
.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士
心肌梗塞發作前有哪些先兆?
心肌梗塞發作前通常有明顯症狀,例如胸悶(如重物壓住胸口)、短暫但劇烈的胸痛、呼吸困難、突然冒冷汗,以及嘔吐和暈眩。此外,還可能出現手臂酸麻、下巴及牙頜疼痛、肩膀及上腹不適等非典型徵兆,這些症狀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