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患者久咳不癒需留神?肺炎常見病因、症狀和併發症一文看清
廣告
肺炎常見6大病因
肺炎是指肺部組織的感染與發炎,通常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肺炎可影響單一肺葉或雙肺,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以下6種為肺炎常見病因:
- 細菌感染:最常見的病因,包括肺炎鏈球菌、軍團菌、結核分枝桿菌等。
-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
- 真菌感染:多發於免疫力低下者。
- 寄生蟲感染:雖較罕見,但某些寄生蟲亦可引起肺炎。
- 吸入有害物質:長期吸入煙霧、空氣污染物、化學物質等可能增加肺炎風險。
- 組織性肺炎:常見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藥物反應者。
肺炎顯著症狀
- 咳嗽(可能帶痰,呈黃綠色或血痰)。
- 發燒與寒顫。
- 呼吸急促或困難。
- 胸痛或不適感。
- 虛弱與疲勞。
- 頭痛、肌肉或關節痛。
肺炎可能引發哪些併發症?
肺炎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年長者或免疫功能較弱者,例如:
- 肺膿腫:肺部組織形成膿液。
- 肺膜炎:肺膜發炎。
- 敗血症:細菌進入血液,造成全身性感染。
- 呼吸衰竭:肺部功能受損,影響氧氣供應。
如何區分上呼吸道感染、敏感性咳嗽與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本身不一定導致肺炎,但可能增加風險。部分病毒(如流感、新冠病毒)可能經由呼吸道向下擴散,影響肺部,引發肺炎。
-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伴隨鼻塞、喉嚨痛,咳嗽多為乾咳或少量痰。
- 敏感性咳嗽:多為乾咳,無痰。
- 肺炎:咳嗽較濕潤,可能帶痰,並伴有發燒、胸痛與呼吸困難。
肺炎高危群組
- 老年人:免疫力較低,感染風險較高。
- 幼兒:免疫系統發育未成熟。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肺病等患者。
- 長期吸煙者:肺部健康狀況較差。
肺炎的治療方式
上呼吸道感染本身不一定導致肺炎,但可能增加風險。部分病毒(如流感、新冠病毒)可能經由呼吸道向下擴散,影響肺部,引發肺炎。肺炎的治療方式依病因而異:
- 細菌性肺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 病毒性肺炎:以支持性治療為主,如休息、補充水分、使用退燒藥。
- 嚴重肺炎:可能需住院治療,如氧氣治療或機械通氣。
如何預防肺炎?
- 接種疫苗: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疫苗。
- 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時遮掩口鼻。
- 環境清潔:定期消毒常接觸物品。
- 避免吸煙與被動吸煙。
-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
為何肺炎死亡率較高?
肺炎的高死亡率與多種因素相關,尤其是高風險族群的影響較大。部分患者因延誤就醫或基礎疾病影響,導致病情惡化。此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加,使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及早診斷與適當治療至關重要。
- 高風險族群(老年人、免疫功能受損者)。
- 慢性病影響(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易併發重症)。
- 抗藥性問題(部分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 醫療資源(醫療負擔過重影響治療效果)。
早期與現代肺炎治療有何不同?
- 診斷技術提升:X光、CT掃描、細菌培養等提高準確率。
- 抗生素選擇更精準:現代醫學根據病原體特性使用特定抗生素。
- 支持性治療進步:氧氣治療、機械通氣更完善。
- 預防措施增強:疫苗接種普及,降低感染率。
哪些環境容易感染肺炎?
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地鐵、商場、學校、醫院及長者院舍等,因空氣流通較差,病毒與細菌較易傳播。
肺炎復發率高嗎?
一般健康者復發率較低,但免疫功能較弱或有慢性病患者,復發風險較高,需加強預防措施。
肺炎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老年人、幼兒、慢性病患者、長期吸煙者。
圖片來源:設計圖片